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彭加武 李富才
楚雄州动物卫生监督所
楚雄市委政策研究室
1楚雄市畜牧业发展成效
多年来, 楚雄市畜牧业始终按照 “稳定发展生猪业、 突出发展牛羊业、 加快发展家禽业、 鼓励发展特种养殖业” 的工作思路。以加快产业化、 规模化、 标准化进程为重点,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以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 增长方式和监管方式三个转变为突破口, 抓实抓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 进一步夯实畜牧兽医工作基础, 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畜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管理, 努力实现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农民畜牧业收入较快增长。2012 年, 楚雄市生猪存栏 33. 3 万头, 出栏 53. 8 万头, 同比增 13. 9%;大牲畜存栏 12. 54 万头(匹), 其中:牛存栏11. 24 万头, 出栏 6. 2 万头, 同比减 3. 7%;羊存栏 14. 98 万只, 出栏 9. 44 万只, 同比增 8. 4%;禽存栏 201. 47 万羽, 出栏343. 80 万 羽, 同 比 增 18. 7%; 蛋 产 量 2 750. 6 t, 同 比 增13. 6%;肉类总产量 6. 29 万 t, 同比增 11. 7%;畜牧业产值达11. 1 亿元, 同比增长 9. 3%。
2013 年 1—4 月, 楚雄市生猪存栏 33. 82 万头, 出栏20. 23 万头, 完成计划的 33. 4%;大牲畜存栏 11. 88 万头(匹), 其中:牛存栏 10. 55 万头, 出栏 2. 6 万头, 完成计划的41. 3%;羊存栏 14. 59 万只, 出栏 3. 71 万只, 完成计划的37. 1%;驴存栏 9 450 头, 出栏 1 075 头;家禽存栏 204. 66 万羽, 出栏 135. 30 万羽, 完成计划的 33. 8%;肉类总产 2. 4 万t, 完成计划的 34. 3%;蛋产量 893. 49 t;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 52 亿元, 同比增长 18. 5%。畜牧业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持续增长。
2采取的措施
2. 1狠抓疫病防制, 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是落实防控责任制, 每年市人民政府都与各乡(镇)签订 《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 , 层层落实动物防疫责任;二是强化宣传引导, 大力宣传防控知识和相关政策, 增强全社会的动物疫病防疫意识, 建立群防群控的良性工作机制;三是按照 “五统一 ” 、 “五不漏” 的要求, 健全免疫档案, 扎实开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 狂犬病、 口蹄疫病等动物疫病免疫注射工作, 免疫密度保持在 95% 以上, 有效防止动物疫病发生;四是进一步规范产地检疫报检点申报, 加强动物产地、 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检疫监督, 确保有病畜禽不出户、 不出村、 不屠宰、 不流通;五是认真开展重点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疫病的实验室监测工作, 为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供科学依据;六是修订完善 《楚雄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 出台了 《楚雄市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反应死亡及扑杀染疫动物补偿暂行办法》 , 为处置重大动物疫病提供了政策保障。
2. 2加大投入力度, 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楚雄市先后共争取中央和省、 州、 市畜牧业发展资金3 659. 732 万元, 其中:中央 2 197. 18 万元, 省级 1 103. 95 万元, 州级 182. 7 万元, 市级 175. 902 万元;完成畜牧业招商引资 1. 4 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 5 亿元。一是开展了楚雄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楚雄市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建设项目、 15 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建成了 58 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其中生猪调出大县扶持发展 16 个)、 3 个现代农业肉牛规模养殖场、 1 个以奖代补蛋鸡养殖场, 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央财政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肉牛产业项目、 楚雄市肉山羊良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 优势肉羊产业带建设项目、 生猪调出大县建设项目等一批畜禽产业化发展项目, 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三是建成了猪、 牛、 羊、 禽、 驴养殖示范村 123 个, 扶持示范户、 重点户2 323 户, 畜禽养殖示范、 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 3优化生产结构,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 消费结构的变化, 牛羊肉社会需求旺盛, 楚雄市以市场为导向, 拉动了牛羊养殖业快速发展。2012 年, 全市牛羊肉产量分别达0. 89 万 t 和 0. 165 万 t, 占肉类总产量的 19. 6%。在品种结构上, 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 创新与普及相结合, 加大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力度, 全市畜禽良种覆盖面不断扩大, 出栏率不断提高, 已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 布局科学的畜牧业发展格局。
2. 4发展规模养殖, 提升专业化水平
2012 年, 楚雄市年出栏生猪 10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99 户, 出栏 5. 77 万头;年出栏肉牛 1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442 户, 出栏 1. 08 万头;年出栏肉羊 100 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 85 户, 出栏 1. 88 万只;年出栏家禽 1 000 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 245 户, 出栏 151. 1 万羽。畜牧业生产逐步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 专业化方向发展, 畜牧业生产结构、 畜禽品种结构、 畜种群体结构和生产加工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2. 5加快产业化发展, 提高组织化程度
一是狠抓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领导, 确保畜牧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认真做好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工作;四是采取政策扶持、 项目带动、 示范推广等措施,加快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逐步形成主体多元化、 内容多样化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截至 2012 年, 全市有 7个龙头企业;年屠宰加工生猪 14 万头的生猪定点屠宰场 1个;年销售 100 万只以上家禽的生产合作社 2 个;市内注册从事兽药饲料销售的商家 300 余家、 肉食品经营户 500 余户;养殖协会、 养殖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 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2. 6加大技术推广, 提高养殖科技含量
重点加强猪供精改良站(点)和人工授精网点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科学饲养管理、 品种改良、 种草养畜、 青贮、氨化秸秆利用、 畜舍改造、 疫病防治等实用科技推广, 不断提高全市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截至 2012 年, 全市建成肉牛冻精改良网点 17 个、 猪人工授精(站)点 23 个、 肉驴改良点 8个、 个体种羊场 7 个, 年内共推广猪品种改良 5. 86 万胎, 肉牛冻精改良 0. 79 万胎, 驴人工授精配种改良 0. 09 万胎, 引进种公羊 151 只, 串换种公羊 3 322 只;推广青贮饲料 11. 56万 t,推 广 氨 化 饲 料 3. 71 万 t,农 田 种 植 人 工 牧 草1 673. 33 hm2。“十二五” 以来, 共举办各类培训班 1 012 期,参训 6. 18 万人次。畜牧科技的推广普及应用, 为楚雄市畜牧业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2. 7落实惠农政策, 调动群众养殖积极性
认真落实各项扶持优惠政策, 合理使用项目资金、 产业和扶贫、 信贷资金等, 加大对畜牧产业的投入, 在用地、 用材、税收、 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2007 年国家出台以能繁母猪补贴和政策性保险为主的畜牧业支农惠农政策以来, 累计通过“一折通” 兑付能繁母猪补贴资金 1 454. 57 万元;累计参保能繁母猪 21. 1 万头, 保险公司共理赔 749. 69 万元;2011 年、2012 年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 1 120. 29 万元;落实肉羊良种补贴 99 只, 补贴资金 7. 92 万元, 完成肉牛良种补贴6. 2 万胎, 补贴资金 47 万元, 从而有效增强了养殖户抵御重大动物疫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提高了畜禽良种覆盖率和生产水平, 在降低农民养殖损失的同时, 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
2. 8加大执法力度,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从 2009 年开始, 楚雄市 100% 开展场地检疫工作, 共设置产地检疫报检点 68 个, 2013 年 1—4 月, 共实施产地检疫生猪 4. 47 万头、 牛 0. 11 万头、 羊 0. 13 万只、 禽类 13. 66 万羽, 检出病害猪 5 头、 禽 4 羽。共开展屠宰检疫猪 3. 9 万头,牛羊 2 465 头(只), 白条禽 2. 6 万羽, 检出病害猪 99 头, 修割病变肉 8. 4 t, 检出病害肉全部作无害化处理。
3当前存在的问题
3. 1全市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体制不健全
一是目前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体制和当前的发展不相适应。楚雄市畜牧兽医系统人员编制为 127 人, 实有 121 人。2007 年兽医体制改革, 为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从乡(镇)抽调了 7 人到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工作, 至今 7 人的关系长期得不到落实。15 个乡(镇)畜牧兽医站 60 人, 各乡(镇)之间人员结构不平衡, 大部分乡(镇)只有 2 人, 随着日益严峻的疫病防控和食品安全形势的要求, 工作量大, 使一些重要的防控、 监管工作只能临时应急。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老龄化严重, 专业技能更新滞后。目前, 全市畜牧兽医系统干部职工中 50 岁以上 20 人,40 ~50 岁 41 人, 几年内都没进过青年人。再加上参加各类学习深造、 学术交流等活动较少, 专业技术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 很难适应和满足目前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畜牧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是基层兽医队伍不健全, 工资待遇偏低。2009 年国家取消防疫收费后, 村兽医财政每月补贴 350 元, 由于工作繁重、 待遇较低, 年轻、 有专业技能的人大都不愿意从事基层兽医工作。
3. 2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不足, 保障机制不健全
自取消和停止征收防疫费后, 但国家规定的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直接影响动物疫病防控。以 2011 年末计算, 全市牲畜存栏 253. 42 万头(只)(其中:生猪 32. 02 万头, 大牲畜 12. 48 万头, 羊 14. 73 万只, 家禽194. 19 万羽)。按照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高致病性禽流感, 猪、 牛、 羊口蹄疫,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猪瘟 4 种, 每年 2次, 共需要注射猪 192. 12 万头次、 牛 24. 96 万头次、 羊 29. 46万只次、 家禽 388. 38 万羽次。最少按照每注射 1 头(只)次疫苗需酒精、 棉球、 针头等损耗品费用为 0. 3 元, 全市耗材开支 190. 47 万元(不含常规免疫)。动物免疫标识购置和使用, 按照 2011 年全市家畜禽出栏 370. 69 万头(只)(其中猪47. 04 万头、 牛 6. 75 万头、 羊 8. 57 万只、 禽 308. 33 万羽), 动物免疫标识的费用猪 0. 16 元/套、 牛 0. 48 元/套、 羊 0. 27/套、 白条鸡检疫标识 0. 3 元/套, 仅购置佩戴出栏部分标识所需经费 105. 56 万元。市财政每年安排 50 万元的防疫经费差额较大, 将会给动物防疫密度和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3. 3产业配套不健全
养殖企业发展需要畜牧、 土地、 林业、 财政、 金融等部门的服务和支撑。目前, 国家出台了部分优惠政策, 但没有形成具体的产业配套措施, 特别在林业、 土地方面, 审批手续程序复杂, 规模养殖发展用地难度较大, 畜牧业发展软环境还有所欠缺, 对养殖企业落户的吸引力不强, 民间资本、 社会资本进入养殖业的积极性受挫。
4对策建议
4. 1抓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坚持 “集中免疫、 分片包干、 整村推进、 综合服务” 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方式。继续深化动物防疫整村推进新模式, 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 严格按照 “五统一 ” 、 “五不漏”的原则, 切实做好春、 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 深入推进 “三苗同步、 两点注射、 一次完成” 防疫模式。在抓实春秋两季集中免疫的基础上, 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 蓝耳病、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 提高家畜二维码耳标佩戴率和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
4. 2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推进畜牧产业提质增效
按照 “扶大、 扶强、 扶优” 的原则, 加大科技含量高、 经营能力强、 发展后劲足的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 促进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 延长产业链和增收链。坚持畜禽规模养殖与优势产区布局规划相结合, 整合各种资源向优势产区集中, 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养殖。继续抓实小额信贷资金扶持工作, 集中项目和资金向规模养殖重点倾斜, 引导和扶持农户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规模养殖。同时, 扶持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4. 3加强优良畜禽品种推广, 推进山地畜牧业快速发展
根据楚雄市山地牧业发展优势, 制定全市山地畜牧业发展规划, 充分利用本地优良畜禽品种资源优势, 加强优良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特色、 绿色、 生态畜牧业。继续加强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发展集约化、 规模化的现代畜牧养殖企业, 争取建设一批规模适度、 科技含量高的地方特色优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培植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 市场潜力大的畜牧品牌。
4. 4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应用, 推进畜牧养殖科技创新
坚持以科技专业队伍为依托, 以企业为主体, 健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加大种畜禽场、 扩繁场和人工授精网点建设, 抓好以家畜人工授精技术为主的畜禽良种推广和繁育改良, 加快以畜禽品种改良为重点的养殖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 努力扩大畜禽良种覆盖面和杂交改良面。借助科技入户、 乡村专家讲坛、 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等方式, 加大农村科学养殖技术推广力度, 组织畜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 指导畜禽良种繁育、 畜禽标准化养殖、 疫病综合防控等畜牧业生产技术, 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 并把科技创新作为集体、 个人, 尤其是龙头企业表彰和奖励的依据。
4. 5实施草原建设工程, 加快牛羊产业发展步伐
进一步加大草原奖补政策落实力度, 把奖补资金不折不扣兑现到户, 抓好政策落实绩效评价考核, 切实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深入实施退牧还草、 人工草地、 草种繁育基地等工程项目, 大力推行畜草结合, 推进草食畜牧业转型升级。组织实施好牧草良种补贴项目, 积极发展种草养畜, 推行 “林草间作” 和 “果草间作” 、 农田地优质牧草连片种植, 发挥饲草、 饲料优势。加快发展肉牛、 肉羊、 奶牛等草食家畜, 推进林草畜一体化, 促进草食畜良性发展。
4. 6强化检验检测监管, 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健全畜牧兽医综合执法问责制度;对兽药、 饲料等投入品及养殖环节进行有效监管, 加大各类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规范兽药饲料经营市场秩序;全面开展动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确保产地检疫率和屠宰检疫率达 100%;加强辖区内动物交易市场及肉类经营户的监管, 保障畜产品的卫生安全;抓好养殖场、 养殖小区建档备案工作, 加强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
4. 7实施科学的绿色养殖模式, 合理规划
推行畜禽粪污综合治理, 通过资金引导、 项目倾斜, 健全完善畜禽清洁生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规范处置养殖环节病死畜禽, 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改造。积极推广资源利用、 污水深度处理、 生物发酵、 干粪深度加工等畜禽粪污处理利用集成模式, 实现粪污治理减量化、 无害化和资源化。大力推行 “猪 - 沼 - 果 ” 、 “猪 - 沼 - 菜 ” 、“猪 - 沼 - 茶” 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走种养平衡、 农牧互动、 生态循环、 环境友好的畜牧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上一篇: 2014年看保山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思考
下一篇: 围绕着群众云南动物防疫工作方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