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杨云艳 保山市畜牧工作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安全、 生态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养殖户为了充分利用资源, 降低生产成本, 选择了林下生态养殖。近年来, 通过不断摸索, 形成了林下生态养殖的几种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林下生态养殖是今后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之一, 它对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 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 满足市场对生态畜产品的需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具有重大意义。
1保山林下生态养殖发展现状
当前已形成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林下土鸡、 蛋鸡养殖模式。主要在天然林、 果园、 茶园等林下养殖。如龙陵河头蛋鸡生态养殖合作社, 注册商标“草把鸡蛋” , 有社员 168 户, 存栏蛋鸡 2 万只, 年销售收入380 万元;隆阳区板桥镇杨某在自家 6 hm2板栗林养殖土鸡,2012 年出栏 15 000 只, 实现销售收入 55. 5 万元, 利润 15 万元, 现存栏 12 000 只;腾冲县界头乡大园子村, 有腾冲雪鸡自繁自养大户2 个, 户均存栏1 000 只, 年均出栏肉鸡2 000 只,户均销售收入 24 万元。
二是林下种草养鹅模式。如腾冲曲石禾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银杏树下用优质牧草鸭茅、 黑麦草、 白三叶等混播,通过划区轮牧来放养肉鹅, 现存栏 3 000 只。
三是林下种草放养山羊模式。如腾冲县固东镇丫乌山,在核桃林下种植优质牧草放养山羊, 存栏达 200 余只, 年出栏 100 只以上。
四是林下种草通过刈割利用养殖奶水牛、 肉牛、 山羊模式。通过林下种植一年生黑麦草、 紫花苜蓿、 红三叶、 鸭茅等优质牧草刈割进行利用。如隆阳区金牧公司在核桃林下种草, 通过刈割后饲养奴比亚山羊等。
2发展优势
2. 1优越的气候条件
保山典型的立体气候, 充足的光、 热、 水、 气, 特殊的地形地貌, 多样的土壤类型和优越的生态环境, 为动植物生长繁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植被覆盖率高且恢复能力强, 有利于植物和虫子的生长繁殖, 为畜禽提供丰富的食物, 全年平均气温在 17 ℃左右,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非常适宜畜禽的野外活动和采食。
2. 2丰富的林业资源
全市林地总面积 128 万 hm2, 森林覆盖率 62%, 退耕还
林(果)面积 4. 633 万 hm2, 泡核桃种植面积 23. 33 万 hm2, 红
花油茶 1. 333 万 hm2, 银杏 0. 67 万 hm2, 丰富的林地资源为
发展生态养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 还有 4 万 hm2的茶
叶, 1 万 hm2的咖啡和柑橘、 荔枝、 桂圆等经济林果地可以发
展林下生态养殖。
2. 3实现林畜共生双赢
利用林果、 林虫、 树叶、 草等供畜禽采食, 畜禽粪便和吃剩余的草渣混合, 快速分解利于植物吸收, 起到及时补充土壤养分的作用。林地可以营造出空气清新、 凉爽舒适的环境, 适宜畜禽生长, 增强机体抵抗力, 减少药物使用量。同时畜禽可以吃到林下 “活食” 和新鲜的野草, 减少饲料消耗, 降低饲养成本, 还能生产出生态环保、 健康无公害的畜产品, 实现 “畜 - 果 - 粪” 的良性循环, 有效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实现林畜共生, 两相得益。
3保山林下生态养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 1认识不够, 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和畜牧部门对林下养殖、 林畜结合, 开发林下资源生产优质生态畜产品的认识不够到位, 畜牧与林业部门沟通协调不够, 科技人员对林下生态养殖的研究不够深入,一直只讲林畜矛盾, 没有寻求共生双赢的有效途径, 以至多年来引导性的资金投入较少, 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得不到有效拉动。
3. 2畜禽良种化程度不高
养殖户对优良品种不够了解, 长期按习惯进行选择, 良种化程度低, 出栏率低, 效益不高。
3. 3技术欠缺
对不同林地下饲养不同畜禽密度如何定, 如何饲养才能发挥好的经济效益, 如何进行疾病预防, 如何饲养、 饲养多长时间才能达到优质生态等无直接经验, 都有待进一步摸索。
3. 4零星规模小, 产业化程度低
养殖户靠自发饲养, 产品量少, 知名度低, 没有相应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帮助开拓市场, 饲养出来的优质生态畜禽, 饲养周期长, 养殖成本高, 优质不能优价, 甚至养出来找不到合适的市场。
3. 5基础条件差
林下养殖区域绝大部分都是在水、 电、 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不配套的地方, 致使一些先进养殖技术无法推广,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下生态养殖规模化发展、 集约化经营。
4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对策
4. 1强化宣传, 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 电视、 宣传栏、 印发宣传资料开展广泛宣传和进行正面引导, 对发展林下养殖的意义、 技术、 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 深入的宣传, 让更多农户了解、 认识林下生态养殖发展前景。通过计算收入对比、 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 召开户主会和参观考察等方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热情和积极性。
4. 2统筹安排, 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突出特色、 政策引导的原则,把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与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结合、 与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结合、 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结合、 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 多模式、 多角度、 深层次挖掘林下养殖的发展潜力。
4. 3培植龙头, 示范带动
培植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或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带动农户发展林下养殖, 建设生态养殖基地, 开拓生态畜产品市场, 开展生态畜产品加工, 发挥 “龙头” 带动作用。大力推广 “企业 + 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帮助企业积极申办无公害、 绿色畜产品认证和优质畜产品产地认证, 注册商标, 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促其上档次、 成规模, 做大做强保山畜产品“生态” 品牌。着力发展一批基础强、 潜力大、 机制新, 规模化、 组织化程度高, 发展能力强的示范场(户)。加快提升林下生态养殖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种养平衡, 实现清洁生产, 全面提高全市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 4强化服务, 合力推进
组织市、 县、 乡畜牧科技推广技术服务队, 整合技术服务资源, 深入实地搞好服务, 开展各种养殖培训, 为林下养殖从业者送去实用的畜禽养殖技术, 做到面对面交流、 手把手指导, 针对性解疑答惑, 努力提高养殖户的科技素质, 培育养殖能手和养殖致富带头人;不断总结林下养殖的经验, 如养殖密度、 养殖技术、 最佳出栏时间、 疾病防治等, 增加科技含量;加强市场研究, 建立完善预警分析平台。通过网络、 手机短信等方式发布市场行业信息, 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结构, 实时销售, 及时补栏, 增加收入。
4. 5多方筹措, 确保投入
各级财政应把发展生态养殖, 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减少环境污染, 减轻环保压力纳入财政预算, 随着财政的增长而逐年增加投入, 引导其它资金的投入。按照 “自愿发展, 谁投资谁受益” 的原则,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以农户自筹为主, 银行贷款和政策扶持为辅, 加大对林下生态养殖的扶持力度。积极落实用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优惠贷款、财政扶持、 养殖用地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林下生态养殖生产、 加工、 流通企业的贷款规模和额度, 创新贷款担保机制, 切实解决养殖业融资难、 用地难的问题。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 协调各部门对生态养殖的投入。
上一篇: 云南峨山县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
下一篇: 2014年楚雄市畜牧业发展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