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云南峨山县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

云南峨山县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

穆云海 峨山县草山饲料站

    牛是以食草为主的家畜, 能充分利用大量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青粗饲料、 农业副产物和天然草场资源, 转换为人类所需的肉和奶。牛肉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动物性食品,其营养丰富, 肉味鲜美, 柔嫩多汁, 蛋白含量高, 特别是含有人体容易缺乏的赖氨酸, 具有低脂肪、 低胆固醇和易于消化的优点。饲养牛既可节约饲粮, 又能增加收入, 且适应性强,疾病较少, 圈舍投资小。牛的皮、 骨、 毛、 角、 内脏、 血液等都可作为轻工业的重要原料, 牛粪是农业的优质有机肥料, 可提高土壤有机肥含量, 促进粮食增产。大力发展肉牛生产,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 活跃市场, 加快新农村小康建设步伐,而且能够带动饲料、 肉食品加工、 皮毛加工、 医药制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肉牛生产现状
    峨山县肉牛养殖以家庭饲养为主, 畜圈简易、 设备落后、管理粗放, 农户饲养肉牛既可在农忙时用作劳役, 又可出售犊牛和淘汰牛增加收入。1995 年以来,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机械用于农田耕作, 牛的役用功能开始被机械化所代替, 同时养牛所需的作物秸秆饲料也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而被直接还田。2012 年全县存栏牛 28 799 头, 能繁母牛 9 504 头, 出栏肉牛 24 553 头, 比 2011 年的 22 341 头,增 2 212 头, 增 9. 9%, 出栏率 85%, 个体产肉量 117. 75 kg。据统计, 全县年存栏 10 头以上的养牛户 208 户, 其中:存栏10 ~50 头的 197 户、 50 ~ 100 头的 9 户、 100 头以上的 2 户,规模养殖和养殖大户有了一定的发展。肉类产量 2 706. 8 万kg, 其中:猪肉产量1 761. 6 万 kg, 牛肉产量289. 1 万 kg, 羊肉产量 89. 3 万 kg、 禽肉产量 562. 8 万 kg, 其他肉类 4 万 kg, 人均占有肉类 177. 95 kg(2012 年全县户籍人口 152 109 人)。在肉类比例中, 猪肉占 65. 08%, 牛肉占 10. 68%, 羊肉占3. 30% (牛羊肉占 13. 98%), 禽肉占 20. 79%, 其他肉占0. 66%。


2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2007 年上半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 1. 35 kg, 花费金额 26. 72 元。其中, 西藏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 人均为 8. 72 kg, 支出金额为 208. 90 元;山西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 人均为0. 41 kg, 支出金额为8. 01 元。我国牛肉消费特点是消费水平低, 主要表现在: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消费水平高, 农村消费水平低;主产区消费水平高, 非主产区消费水平低。2007 年 11 月以来全国畜产品牛肉价格逐渐上涨。峨山县 2013 年 1—10 月肉牛价格平均为 14 ~16 元/kg, 牛肉平均价格为 64 元/kg。市场是肉牛生产的先决条件, 只要加强科学饲养和管理, 进一步提高肉牛品质, 发展肉牛生产的前景看好。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 1品种退化、 个体小、 养殖效益低
    由于长期以来峨山县的肉牛发展未形成规模化生产, 主要分散在山区和半山区饲养, 生产方式为自繁自养、 自然发展, 导致品种退化, 形成肉牛个体小, 生长缓慢, 个体产肉量低, 养殖经济效益低。
3. 2饲养水平低、 管理粗放
    由于饲养管理粗放, 以早牧晚归、 自然放牧的方式饲养肉牛, 牛群全年有 5 个月处在半饥饿状态, 传统的饲养方式制约着肉牛生产的发展。
3. 3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
    据测算, 全县每年有可饲用农作物秸秆约 8. 83 万 t(其中:稻草 2. 46 万 t, 小麦秸秆 0. 22 万 t, 蚕豆秸秆 0. 27 万 t,甘蔗梢 0. 94 万 t, 玉米秸秆 4. 24 万 t, 其他 0. 7 万 t), 大部分农作物秸秆仍然作为生活能源利用、 就地焚烧还田或者直接翻入土壤层中还田, 仅有 20% ~30%作为家畜的粗饲料被利用。另一个秸秆利用率低的原因是:种植分散, 收购成本高;区域分布不合理, 山区半山区地方秸秆多, 利用不完;在异地育肥的地方, 种植水稻、 玉米、 小麦的不多, 农作物秸秆少。
3. 4疫病防治体系不完善
    牛虽然疾病比其它动物少, 但由于防疫体系中基层队伍特别是乡(镇)站人员少、 村防疫员报酬低, 免疫密度达不到控病要求, 重大动物疫病对肉牛生产的影响风险比较大。
3. 5缺乏扶持政策, 财政资金投入少
    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只有发展生猪和家禽的政策和资金, 发展肉牛的政策和投入的经费较少。肉牛的生物学特性造成饲养周期长, 单位成本投入大。农民启动和发展资金严重短缺, 规模养牛户只能是挣一点、 投一点、 规模扩一点, 严重制约了肉牛养殖的发展速度。牛是单胎性哺乳动物, 受孕率一般为 80% 左右, 1 头母牛每年只能产 1 个犊牛, 与多胎的猪相比, 牛繁殖数量少, 生产周期长。饲养 1 头本地品种黄牛从受孕到出栏一般要 36 个月以上, 杂交牛也要 18 个月, 见效慢。同时, 购买 1 头牛的成本投入要 5 000 ~ 6 000元, 投入成本高, 一般农民家庭负担困难。


4发展肉牛生产的措施和建议
    肉牛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科技为支撑, 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 把分散养牛户的饲养、 生产、 加工、销售及流通有机衔接起来。以产业的布局区域化、 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产品标准化、 管理科学化、 服务社会化、 经营市场化的思路发展肉牛生产。
4. 1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
    大力推广玉米全株青贮、 秸秆氨化技术, 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 以示范村、 养殖园区、 示范户为纽带, 带动全县秸秆养畜发展。据笔者在养殖场用甘蔗梢氨化喂牛试验, 试验期90 d, 试验组头均收入 133. 76 元, 对照组头均收入 62. 8 元,试验组比对照组增加收入 70. 93 元/头。
4. 2引进优良品种和推广冻精改良技术
    引进优良品种肉牛与本地牛杂交改良, 实行二元经济杂交, 提高牛群个体质量及产肉量。一般二元杂交的杂种牛比本地牛产肉率可提高 15% ~20%, 三元杂交牛周岁体重可比二元杂交牛提高 9% 左右。在养牛集中的地区, 大力推广冻精改良技术, 用人工改良的方法扩大杂交牛的数量, 在分散地区直接从省内外购进良种肉牛进行本交, 促进峨山肉牛生产和品质的提高。
4. 3以养牛大户的规模化、 标准化建设, 带动肉牛生产发展
    以规模养殖场(户)带动肉牛生产的发展。做到合理布局、 统一规划, 包括牛舍设计、 青贮、 氨化池、 秸秆保存仓库、沼气池、 污水处理系统等, 达到既方便饲养又符合防疫和环保的要求。在指导肉牛生产发展中, 妥善解决牛场的建设(土地、 围墙、 牛舍等), 架子牛的购进, 肉牛饲草饲料三个问题。
4. 4圈舍改造和犊牛补饲
    圈舍改造:牛舍的类型主要以单列式或双列式为主。饲槽:设在牛床前面, 以固定式水泥槽最适用, 其上宽 0. 6 ~0. 8 m, 底宽 0. 4 ~0. 5 m, 呈弧形, 槽内缘高 0. 4 m(靠牛床一侧), 外缘高 0. 6 ~0. 8 m(靠走道一侧)。通道:双列式牛舍,中间通道(兼做饲料通道)宽 1. 5 m, 若两边饲料通道各宽1. 0 m, 通道宽度应以送料车能顺利通过为原则。尿粪沟和污水池:表面应光滑, 不透水。尿粪沟宽 25 ~ 30 cm, 深15 cm, 坡度 1° ~3°, 尿粪沟应通到舍外污水池。污水池距牛舍 6 ~8 m, 其容积以牛舍大小和牛的头数多少而定。母牛产犊后 2 ~ 3 个月产奶量逐渐减少, 出现单靠母乳不能满足犊牛养分需要的矛盾。因此, 应提早训练犊牛采食饲料, 促进瘤胃发育。补饲采用隔栏补饲的办法, 每天早晚各补饲 1 次, 喂量由少到多, 并根据母乳多少和犊牛体重确定, 优质精饲料自由采食, 混合精料或犊牛补充料一般从2 g逐步增加到断奶时的 1 kg。饲喂时将混合精料或犊牛补充料与水按 1∶ 2 混合成湿稠料。
4. 5种草养畜
    根据山区、 坝区、 热区和高寒山区的特点, 结合气候条件, 利用山坡山地和农闲田推广种草养畜, 以草促畜、 以畜增效、 草畜配套, 提高养牛经济效益。适宜峨山县种植的牧草品种主要有一年生黑麦草、 多年生黑麦草、 白三叶、 紫花苜蓿、 象草、 皇竹草、 饲料玉米等。如峨山县化念镇马鹿塘村有农户 35 户, 牛羊养殖户 25 户, 利用秋冬季种植一年生黑麦草超过 5. 3 hm2, 产鲜草 105 ~ 120 t/hm2, 有效地解决了冬春季缺草掉膘的情况, 促进了该村畜牧业的发展。2010 年出栏肉牛 202 头、 肉羊 225 只、 肥猪 299 头。
4. 6强化防疫意识, 加强疫病防治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预防为主, 搞好预防和消毒。对 6月龄以上的犊牛、 能繁母牛、 育肥牛全部实行每年 2 次口蹄疫疫苗强制免疫, 并配戴免疫标识和 2 次驱虫。圈舍、 饲槽、用具、 运动场要定期进行消毒, 结合本地区疫病情况适时按计划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
4. 7抓培训促推广, 提高科学养畜水平
    以肉牛饲养 “六改” 措施为主要内容进行培训 , “六改”养牛配套综合技术:①改乱交乱配为有计划的冻精改良配种;②改传统圈舍为标准化牛舍, 圈内积肥为圈外积肥;③改有啥喂啥为喂混合料, 实行青、 粗、 精合理搭配;④改自由放牧为放牧与补饲相结合;⑤改不出栏、 少出栏为适时出栏;⑥改单一防疫为综合防治。采用“三统两分” 联户养牛:即统一规划设计圈舍, 统一青贮氨化, 统一技术服务;分户投资, 分户经营核算。坝区推广圈养异地育肥, 山区、 半山区放牧、 圈养、 补饲相结合。
4. 8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畜牧兽医科技队伍建设和管理, 建立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 乡、 村畜牧兽医科技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肉牛养殖乡(镇), 建立肉牛养殖试验示范村、技术人员服务肉牛养殖的服务站点, 从政策上促进肉牛服务体系, 提高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对养殖户服务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4. 9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借鉴国家实施奶牛良种补贴政策和经验, 各级出台扶持政策, 发展肉牛生产, 推动肉牛生产发展。各级财政逐步加大肉牛生产投入和支持, 对养牛小区(三通一平)建设、 引进种公牛、 建青贮氨化池、 收购秸秆、 购买尿素(或微生物制剂)、 圈舍改造等给予扶持和补助, 对饲养 10 头肉牛以上养殖户给予贷款贴息政策。

上一篇: 云南镇沅县瓢鸡发展及存栏情况调查

下一篇: 2014年看保山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思考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