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于占松 刘静 邹明
胶州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青岛农业大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养殖业扶持力度的加大,畜禽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各地大量涌现。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等生产方式的转变,满足了市场对肉、蛋、奶等产品的需求,对发展我国经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增加了养殖业废弃物的产生,甚至超出周围自然环境的消纳容量,污染周围环境。
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不仅直接破坏周围的环境,而且通过污染土壤、空气、地下水等渠道对整个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针对近几年畜禽养殖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为系统解决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1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现状
畜牧养殖业的粪便排放已经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污染排放源之一[1]。我国每年的畜禽粪便产量超过19亿吨,目前只有极少部分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经过简单无害化处理,绝大部分未经妥善处理或利用即直接排放,畜禽粪便中的有害气体、细菌、病毒、微生物、钙、磷、可溶无机氮等微量元素及兽药残留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据调查,我国每年畜禽养殖业总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到1268.3万吨,占总农业污染的95.78%,达到工业污染的2倍;总氮排放量为102.48万吨;总磷排放量为16.04万吨。总体来看,养殖业污染情况十分严重。
2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的原因
养殖场规划布局不合理,养殖户缺乏环保意识,治污投入不够和治污措施不力,大量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和污水露天堆积,或任意排向农田、池塘、江河等,是造成养殖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发展不科学,布局不合理
传统的畜牧业是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畜禽产生的粪尿可通过周围农田进行自然消化,随着畜禽经营方式的转变和饲养密度的增加,一些畜禽养殖场在新、改、扩建中出现了布局不合理,养殖密度过大,缺乏粪污消纳渠道的问题。我国部分养殖场为“城郊型”养殖场,靠近市区、分布散乱,且多靠近水源,养殖污染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更加严重。
2.2 环保自觉性低,治污投入不足
部分畜禽养殖户只注重养殖增效,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因陋就简,对于没有经济回报的畜禽粪便等污染物的处理不愿投入人力物力;由于污染治理设施昂贵,投资与运行费用超出一般养殖户能够长期支付的范围,于是养殖户只能选择传统粗放模式处理粪便等污染物。
2.3 环境监管力度不足
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迅速,然而“重发展、轻监管”的倾向却日益凸现。各执法部门缺乏监管力度,导致大规模养殖户的粪便排污措施不到位,造成“畜禽养殖业越发展,周围环境越恶化”的局面[3]。
3 畜禽养殖造成环境污染的危害
3.1 土壤污染
据调查,畜禽对蛋白质饲料的利用率只有30%~ 50%,对谷物饲料中的植酸磷利用率也偏低。未利用的氮磷随畜禽粪便排出体外,其中大部分被氧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并流入农田之中,长期蓄积造成土壤氮磷含量过高,使土地失去生产价值[4]。另外,畜禽粪便中还含有过量的铜、汞、砷等重金属残留物,这些重金属随粪水长期渗入农田,造成重金属过量沉淀,当这种积淀超过土壤本身自净能力时,就会破坏土壤原有的基本功能,造成土壤污染[5]。
3.2 水体污染
畜禽养殖业未经处理的废水中氮、磷含量很高,这种废水一旦排入河流和池塘中,将会造成对氮、磷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如果废水渗入地下水中,会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当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时,便会造成永久性污染,并难以恢复[6]。
3.3 空气污染
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主要是畜禽粪尿、畜产品废弃物等发酵产生的一些有毒或有臭味的混合气体,目前有关研究已经从粪便中鉴定出了160多种挥发性成分。畜禽对蛋白质饲料的利用率偏低,50%~70%的饲料以粪氮和尿氮的方式排出体外,如果粪便排出后不能及时处理,这些氮元素会挥发到大气中增加大气的含氮量[7]。另外,粪便中的硫化氢、粪臭素(甲基吲哚)、脂肪族的醛类、硫醇、胺类和氨气等气体,会造成空气中含氧量相对下降,影响空气质量,使动物及人的免疫力下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3.4 传播疾病
患病或隐性带病的动物会随粪便排出多种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如果未对粪便做及时处理,不仅会造成大量蚊虫滋生,而且还会成为传染源,造成疾病传播,直接危害畜禽生产和人体健康。
4 解决畜禽养殖污染的对策
畜牧业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实现环保型畜牧业。
4.1 对畜禽进行营养调控
4.1.1 改善饲料结构,提高饲料利用率
研究表明,将畜禽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降低1%,就能使氮的排出量减少8.4%;饲粮中磷水平降低0.1%,磷排放量相应减少8.3%。通过降低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添加合成氨基酸,可有效地提高饲料利用率,显著降低畜禽排泄物中氮和磷的含量,减少排泄物的数量而不影响畜禽生产性能和生长发育[9-10]。
4.1.2 科学加配饲料添加剂
在畜禽饲料中添加酶制剂、酸制剂、抗生素、微生物等,能帮助畜禽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提高饲料中有机物的消化效率,降低氮的排量。例如,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能提高畜禽对谷物和油料作物饼粕中植酸磷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率,从而使磷的排泄量明显降低,大大改善对环境的污染[11]。
4.2 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
4.2.1 畜禽粪便制造有机肥替代化肥
将畜禽粪尿还田用作肥料是最佳的利用方式。畜禽粪尿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及农作物所需的氮、磷、钾等元素,施用到土壤后,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据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是粪便变为有机肥的必要过程,目前,我国已有利用蝇蛆养殖将畜禽粪便变为有机肥的报道,此方法省去了发酵、烘干等有机肥加工程序,直接取得肥料,用于蝇蛆养殖后的粪便无臭味、疏松肥沃,是农作物的优质有机肥,在经济效益、节能环保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根据现有的经验,将畜禽粪便选择合理方式进行处理,使物料完全腐熟,同时杀灭其中的有害物,将有机物变成有机肥料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4.2.2 用畜禽粪便制作饲料
饲料中的蛋白质,一部分被畜禽转化成肉、蛋、奶、毛等产品,另一部分经新陈代谢以尿素形式进入了粪尿,再经粪便内的微生物合成为菌体蛋白,这种蛋白只要及时收集和固化就转变为新的蛋白饲料。因此,通过干燥、微生物发酵、青贮等方法加工处理,去掉粪中的有害成分,合理利用粪中的粗蛋白质等成分,就可以做成饲料。目前,我国在利用畜禽粪便制造饲料方面已有一定进展,如过纤维素分解菌和酵母菌对鸡粪进行联合发酵处理,制成颗粒饲料和利用蝇蛆养殖生产优质的蛋白质饲料等,这些方法均简单易行,经济环保。
4.2.3 修建沼气池,畜禽粪便变为燃料
沼气工程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是连接养殖业与其他产业的一条纽带,将畜禽粪便用于生产可再生清洁能源,是科学环保的途径之一。近年来,不少部门对沼气池受气温影响大、换料麻烦、利用率低、出料困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使沼气池的建造不断现代化、合理化:如,将太阳能和沼气系统相结合,利用生态能源降低环境温度对沼气的发酵影响;对沼气池的构造和修建位置和进行研究筛选,节约建造面积、提高产气性能;利用新技术改进换料和排渣装置,简化操作,减少人力开支;利用沼液废水冲洗厕所、进行土地外流灌溉净化,可使废水变成清水循环利用等[14-15]。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饲养特点,因地制宜选择修建沼气池方案,是生态化处理畜禽粪便、能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
4.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新建养殖场,要科学、规范地做好场址的选择,实现达标排放。对于耕地少、土地消纳量小,但依赖畜牧养殖业增收的地区,则必须强制要求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以杜绝环境污染。
4.4 强化执法监督
相关部门要加强执法监督,对达不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管理部门绝不能予以验收。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养殖场,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帮助养殖场建立治污设施。对那些布局不合理、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养殖场要坚决调整、关闭。
总而言之,养殖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国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养殖业环境问题逐步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养殖,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是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
上一篇: 广东省动物检疫证明电子出证实践
下一篇: 广东省部分猪场细环病毒感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