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宁夏不同区域肉牛育肥情况的调查

宁夏不同区域肉牛育肥情况的调查

万鑫 罗晓瑜 洪龙 张巧娥
宁夏大学农学院 动物科学系 宁夏畜牧工作站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是国家农业部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优质牛肉生产区。肉牛产业是宁夏的优势特色产业, 也是重要的民族经济。近年来, 在各级党委、 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肉牛产业发展较快, 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宁夏地区由于气候条件、 市场结构、 产品定位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特征, 在我国肉牛发展中具有代表性, 所以了解宁夏地区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分析其优势条件, 对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肉牛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2012 年 12 月份—2013 年 3 月份, 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对宁夏不同区域养殖场(户)的肉牛育肥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区域包括, 南部山区 5 县(区)(西吉县、 彭阳县、 隆德县、 泾源县、 原州区)31 个养殖场(户), 引黄灌区 9 县市(中宁县、 永宁县、 平罗县、 惠农县、 吴忠市、 青铜峡市、 灵武市、 中卫市、 银川市、 石嘴山市)64 个养殖场(户), 中部干旱区 3 县(区)(海原县、 同心县、 利通区)5 个养殖场(户), 共涉及肉牛养殖场(户)100 户、21 334 头牛。


2结果与分析
2. 1牛群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养殖场(户)牛群规模 1 ~ 7 200 头不等, 户均 213. 34 头。不同区域牛群分布情况见表 1。由表 1 看出, 3 个地区规模在 100 头以下的共有65 户, 规模在 100 ~ 1 000 头的共有 31 户, 规模在1 000头以上的共有 4 户。其中南部山区 5 县市31 个养殖场(户), 牛群规模 1 ~ 1000 头不等, 户均169. 97 头;引黄灌区 9 县市 64 个养殖场(户), 牛群规模, 2 ~7 200 头不等, 户均 210. 48 头;中部干旱区3 县市 5 个养殖场(户)牛群规模 110 ~ 1 200 头不等, 户均 518. 80 头。表明宁夏地区肉牛养殖密度较高, 但规模较小, 以农户散养为主。
2. 2育肥牛的品种
3 个区域的牛源基本是通过外购和自繁自养的途径获得, 其比例为 87. 96%和 12. 04%, 其中外购牛源主要来自甘肃省张掖市, 少数来自本地。全群中比例最高的是秦川牛, 占 14. 1%;荷斯坦公牛的比例占
3. 3%。近 10 年来宁夏利用西门塔尔牛和利木赞牛对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 调查显示这两个品种对宁夏肉牛有重要影响, 两品种的杂交牛比例共占 61. 7%;而宁夏畜牧工作站公布的良种肉用改良牛(西门塔尔牛、 利木赞等)存栏比例达 70%。此外, 最近几年宁夏推广使用的安格斯牛进行杂交改良, 其后代也逐渐开始参与肉牛生产。
2. 3育肥年龄及育肥时间
育肥年龄在 5 ~60 月龄不等, 其中南部山区育肥年龄主要在 8 ~20 月龄, 大部分是在 15 月龄开始育肥;引黄灌区育肥年龄在 4 ~ 60 月龄, 大部分是在15 ~20 月龄开始育肥, 极少数养殖户采取 4 月龄期或 30 月龄以上进行育肥;中部干旱区育肥年龄主要在 12 ~30 月龄, 大部分是在 15 月龄以上开始育肥。说明宁夏地区肉牛育肥月龄大部分从 15 月龄开始,育肥持续时间为 150 d 左右。
2. 4生长性能
通过调查发现, 宁夏地区育肥牛群的生长性能在每头每天 0. 4 ~1. 6 kg 不等, 南部山区、 引黄灌区、 中部干旱区育肥牛群的平均生长性能分别为每头每天0. 86 kg、 1. 03 kg, 0. 97 kg, 说明引黄灌区育肥牛群的平均生长性能明显高于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区。
2. 5育肥方式
不同区域肉牛养殖场育肥方式见表 2。由表 2 可以看出, 宁夏肉牛养殖场(户)的育肥方式主要有三种:架子牛异地育肥、 自繁自养、 淘汰老龄牛 育 肥, 所 占 比 例 分 别 为 77. 97%, 21. 19%,0. 84%。 其中南部山区采用架子牛异地育肥方式的有29 户, 自繁自养方式的有 14 户;引黄灌区采用架子牛异地育肥方式的有 58 户, 自繁自养方式的有 11户, 淘汰老龄牛育肥方式 1 户;中部干旱区采用架子牛异地育肥方式的有 5 户。说明架子牛异地育肥:引黄灌区 > 南部山区 > 中部干旱区;自繁自养:南部山区 > 引黄灌区 > 中部干旱区;淘汰老龄牛育肥只有 1户在引黄灌区。原因可能是架子牛异地育肥具有时间短、 出栏率高、 资金周转快等特点, 因而被广大养殖场(户)而采用, 而自繁自养和淘汰老龄牛育肥的育肥周期长和育肥效果欠佳, 因而被养殖场(户)采纳少, 而淘汰老龄牛育肥则逐渐淘汰。
2. 6饲料利用情况
宁夏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为玉米、 小麦及少量高粱和水稻, 经济作物包括苜蓿、 油葵、 土豆、 胡麻等。玉米种植产量差异很大, 旱地产量较低, 水浇地产量稍高。小麦主要用于口粮, 麸皮用于喂牛。高粱主要在原州区有种植, 如果气候适宜, 种植专门的饲用高粱可更好地满足养殖业需求。在泾源县和原州区, 苜蓿种植比例高达 55. 9%和 37. 8%。该地区主要的粗饲料是玉米秸秆, 或酶贮或砸碎直接饲喂, 主要的精饲料为玉米、 油饼、 黑面、 麸皮。规模化养殖场的日粮配制全价均衡, 且种类多, 能做到分群饲养, 满足不同年龄牛的生长需要, 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而散户饲养场饲喂方式单一, 只喂少部分精料, 如玉米、 麸皮、 胡麻饼等和部分稻草, 没有添加剂和预混料, 使得育肥牛生长速度慢, 繁殖母牛疾病多、 久配不孕, 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不同地区饲喂方式及饲料成本见表 3。由表 3 可以看出, 被调查地区主要采用全日粮混合饲喂和精粗日粮分开饲喂的饲喂方式, 其比例分别为 76. 82%和 23. 18%。南部山区、 引黄灌区、 中部干旱区的育肥期内每头牛平均饲料成本分别为:2 776. 61 元、 3 256. 53 元、 5 438. 00 元。表明宁夏地区以全混合日粮饲喂方式占主导地位, 饲料成本以中部干旱区最高, 引黄灌区次之, 南部山区最低, 且地区差异性较为显著。
2. 7不同区域的经济效益
不同养殖规模的经济效益见表 4。由表 4 可看出, 不同规模买入牛的头均单价为6 400. 00 ~8 254. 17 元, 平均为 7 214. 38 元, 这几种规模的养殖方式相差不多, 规模在 100 头以下到500 ~1 000 头间的头均售出价格呈增长态势, 1 000头以上则下跌。利润最高的为 100 ~ 500 头的规模,因此规模养殖在 100 ~ 500 头为最佳。由此可见, 饲养规模越大, 相应的头均收入水平也越高, 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 其购牛成本、 精饲料费用、 固定资产折旧及借款利息也相应增加, 导致总成本增大。不同区域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见表 5。由表 5 可见, 宁夏地区肉牛头均买入单价为8 323. 34 元, 南部山区的 8 931. 82 元和中部干旱区的 8 625. 00 元高于均值, 而引黄灌区的 7 413. 20 元明显低于均值, 头均售出价格水平 3 个区域基本相近, 都接近均值的 12 523. 11 元, 波动不大, 但是利润出现显著性差异, 南部山区 > 引黄灌区 > 中部干旱区, 分别为1 812. 61 元、 1 486. 59 元、 911. 11 元。说明南部山区利润最高, 可能是饲料成本低的原因。由此可推断, 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 反映出卖方市场占主导地位, 养殖户很难获取更多的利润。


3宁夏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尽管宁夏的肉牛养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但要使它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 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 1饲草料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一些地方, 种草和养畜还没能有机结合起来, 饲草浪费现象严重 , 使有限的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饲草种类单一、 营养搭配不合理, 影响了养殖效益的发挥。调查发现:宁夏地区饲料成本普遍偏高, 3 个区域饲料成本差异显著,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缺乏优良牧草, 从而购进大量精饲料, 以弥补营养的不足;另一方面小规模散养农户偏多, 由于受传统习惯和文化程度的制约, 缺乏自己配制饲料的能力, 只能外购较贵的商品料, 从而致使饲料成本较高, 效益低;又或者是饲喂饲料种类单一, 不能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牛的营养需要, 使得效益降低。
3. 2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
活牛交易市场比较原始, 价格仍然被少数贩运户垄断,不同地域价格相差悬殊, 本地市场过少, 大部分是从外地购得, 绝大多数养殖户很难从每个产业链上获取更多的利润。从此次调查中看出, 架子牛异地肥育的比例占 77. 97%。自繁自养、 淘汰老龄牛育肥分别占 21. 19%、 0. 84%。
3. 3科技水平低下,整体生产水平不高
受传统习惯和农民文化程度制约,一些配套技术推广步伐缓慢,技术覆盖面不高(如一些边远山区仍采用土种公牛本交配种方式, 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区带秸秆加工调制利用技术推广面较小), 影响了养牛业整体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调查发现:宁夏地区育肥牛生长性能差异参差不齐, 尤其以小规模散养农户最为明显, 其育肥牛生长性能多在每头每天0. 6 kg上下波动, 影响了肉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3. 4饲养管理粗放, 组织化程度低,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从调查的结果(饲养成本偏高且地区差异显著,育肥效果参差不齐, 饲养利润不高)可推断出, 目前,全宁夏养牛户普遍存在饲养粗放、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现象, 出栏率、 商品率低, 技术服务、 设备设施落后。尤其是中介服务组织少, 龙头企业、 中介组织、 农户之间缺少有效连接。龙头企业较少, 特别是具有较大规模的深加工企业更少, 牛肉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 产品单一、 效益不高的情况。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影响了产品销售价格,限制了企业发展。大部分加工企业尚未与广大养殖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养殖户发展的能力不强。


4改进措施
4. 1加大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充分开发利用现有优质饲草资源, 扩大饲用青贮玉米、 豆科牧草如苜蓿和禾本科牧草种植面积, 增加饲草料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生产, 加快青贮饲料、 秸秆复合成型饲料推广, 积极引导养殖场(户)走生态养殖与循环发展的道路。培植龙头企业, 完善经营机制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来抓, 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科技进步, 对畜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 一体化经营、 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4. 3加强科技培训, 提高养牛水平
针对少数民族集中、 文化落后、 科学养牛观念淡薄的现状, 应举办培训班, 重点从牛品种改良、 饲养管理、 饲草料加工利用、 青贮、 氨化、 防疫驱虫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 使养殖户熟悉和掌握一些养牛实用技术, 以提高养牛水平。


5结论
    通过此次对宁夏不同区域肉牛育肥情况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宁夏地区肉牛养殖密度较高, 但规模较小, 以农户散养为主;品种以秦川牛和荷斯坦公牛育肥为主, 西门塔尔杂种牛和利木赞杂种牛次之, 安格斯杂种牛和夏洛来杂种牛最少;肉牛育肥月龄大部分从 15 月龄开始, 育肥持续时间为 150 d 左右;引黄灌区育肥牛群的平均生长性能明显高于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区;育肥方式以架子牛异地育肥为主, 自繁自养次之, 淘汰老龄牛育肥最少;饲喂方式主要为全日粮混合饲喂, 育肥期内每头牛平均饲料成本为3 823. 54 元, 且地区差异性较为显著;不同规模买入牛的头均单价 7 214. 38 元, 规模化养殖控制在500 头以内为最佳;不同区域头均买入单价和利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但利润以南部山区最高。

 

上一篇: 简谈宝鸡市动物卫生监督信息统计工作

下一篇: 关于规模奶牛场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建议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