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奶牛热应激诱发流行热的预防与治疗

奶牛热应激诱发流行热的预防与治疗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突然高热,流泪,有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促迫,后躯僵硬跛行。一般取良性经过的患牛,尽管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该病能引起牛的大群发病,对奶牛的产乳量有明显的影响,部分病牛常因患病瘫痪而被淘汰。

  牛流行热病毒主要侵害奶牛和黄牛,水牛较少感染。以 3~5 岁牛多发,1~2 岁牛及 6~8 岁牛次之,犊牛和 9 岁以上的牛少发,肥胖的牛病情严重,母牛尤其怀孕牛发病率高于公牛,产奶量高的母牛发病率高。在自然条件下,绵羊、山羊、骆驼、鹿等均不感染。

  牛流行热的病原是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是一种单股 RNA 病毒。这种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牛的血液中。牛流行热病毒对热敏感,56℃处理10 min、37℃ 处理 18 h 可以灭活;对酸碱敏感,pH2.5以下或 pH 12 以上 10 min 之内可以灭活;对乙醚、氯仿敏感。

  牛流行热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约6~8年或 3~5 年流行一次。一次大流行后,常隔一次较小的流行。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夏末到秋初、高温炎热、多雨潮湿、蚊蠓多生的季节流行。牛流行热的潜伏期为 3~7 d。病牛是牛流行热的主要传染源。吸血昆虫(蚊、蠓、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叮咬病牛后再叮咬易感的健康牛而传播。本病的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短期内可使很多牛发病,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有时疫区与非疫区交错相嵌,呈跳跃式流行。

  病牛体温升高达39.5 ~42.5℃,维持 2~3 d 后,降至正常。在体温升高的同时,病牛流泪、畏光、结膜充血、眼睑水肿。呼吸促迫,患畜发出哼哼声、咽喉区疼痛。食欲废绝,反刍停止。有的便秘或腹泻。病牛鼻分泌物成线状,口腔发炎、流涎、口角有泡沫。四肢关节浮肿、僵硬、疼痛、跛行,最后因站立困难而倒卧。体表温度不整,特别是角根、耳、肢端有冷感。尿量减少,尿浑浊。妊娠母牛患病时可发生流产、死胎、乳量下降或泌乳停止。少数发病严重的牛 1~3 d内死亡,但病死率一般不超过 1%。

  牛流行热的治疗

  在治疗上,牛流行热目前尚无特效药,主要靠对症治疗。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合理用药、护理得当是治疗该病的重要原则。

  如有发病,应及时将病牛与健康牛只隔离饲养,并及时对症治疗,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可补饲有增强免疫的药物或添加剂。强心补液、防止继发感染是治疗本病的用药原则。病初可根据具体情况酌用退热药和强心药、停食时间长可适当补充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治疗时切忌灌药,因病牛咽肌麻痹、药物易流入气管或肺里,因而引起异物性肺炎。

  牛流行热的预防

  (1)本病的常发区,除做好人工免疫接种外,还必须加强消毒,扑灭蚊、蠓、蝇等吸血昆虫,切断本病的传播途径。

  (2)发生本病时要对病牛及时隔离,及时治疗。对假定健康牛群及受威胁牛群可采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3)疫苗预防。预防用疫苗1:结晶紫疫苗 10~15 mL用法:第一次皮下注射 2 mL,间隔 3~7 d 再注射 15 mL,可获得 6 个月的免疫力。预防用疫苗2:病毒裂解疫苗 2~3 mL用法:第一次皮下注射 2 mL,间隔 4 周,再用3 mL。说明: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预防注射应在每年7 月以前完成。

 

上一篇: 新城疫病毒进化特点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