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摘要:寄生虫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羊主要的原虫病有弓形虫病、 红尿病、泰勒虫病、球虫病,文章列出四种原虫病的流行、症状、诊断、预防及治疗措施,为防控提供参考。
随着养羊业的迅猛发展, 羊病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 羊病中的寄生虫病,死亡率不高,常常不引起养殖户的重视, 但是引起羊只的消瘦和饲料消耗的损失往往比传染病引起的损失更大。 本文列出了四种重要的原虫病,养殖户应密切关注,采取“预防为主”的治疗方针,实施综合防治措施,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1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刚第弓形虫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本病在全世界广泛存在和流行。 据血清学方法调查统计, 我国羊弓形虫感染率为0.35%~37%。 不仅直接危害养羊业,而且对整个畜牧业的发展及人类的健康都构成一定的威胁。
1.1 病原
本病病原为弓形虫科、 弓形虫属的刚第弓形虫。 弓形虫的终末宿主是猫,人、多种哺乳动物及禽类是中间宿主。其感染途径亦可包括经口感染,经胎盘感染及通过宿主受损的皮肤、黏膜发生感染。本病的感染与季节相关,7—9月相对3—6月的感染率要高。
1.2 流行特征与症状
急性病例主要症状是发热、 呼吸困难和中枢神经障碍。 大多数成年羊呈隐性感染, 主要表现为妊娠羊常于正常分娩前4~6周出现流产,其他症状不明显。流产时,大约一半的胎膜有病变,绒毛叶呈暗红色,在绒毛中间有许多直径为1~2 mm的白色坏死灶。 产出的死羔皮下水肿, 体腔内有过多的液体,肠内充血;脑尤其是小脑前部有广泛性炎症性小坏死点。此外,在流产组织内可发现弓形虫。
少数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症状, 表现呼吸困难,咳嗽,流泪,流涎,有鼻液,走路摇摆,运动失调,视力障碍,心跳加快,体温41℃以上,呈稽留热,腹泻等。剖检可见淋巴结肿大, 边缘有小结节,肺表面有散在的小出血点,胸、腹腔有积液。此时肝、肺、脾、淋巴结涂片检查可见弓形虫速殖子。
1.3 诊断
本病的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病原检查及血清学试验加以判定。
1.3.1 病原体检查。
(1)涂片染色镜检:生前可用患羊的发热期血液、脑脊液、眼房水、尿、唾液成淋巴穿刺液涂片染色;死后则通常采用肺、肝及淋巴结等脏器进行涂片。 上述材料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甲醇固定2~3 min,瑞氏液直接染色3~5 min,或以姬姆萨液染色20~30 min, 水洗干燥后进行镜检。(2) 集虫检查: 如脏器涂片未发理虫体, 可采肺门淋巴结或肝组织3~5 g,捣碎后加10倍生理盐水混匀, 用双层纱布过滤,以500 rpm/min的速度离心3 min,取上层液,再以2 000 rpm/min的速度离心10 min, 取其沉淀物涂片染色镜检。 (3)压片及切片检查:主要用于检查慢性或隐性感染的患畜各组织中的包囊型虫体。 检查时需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或压片, 染色后镜检。(4)动物接种试验:对于未查出虫体的可疑病例,可取其肺、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研碎后加10倍生理盐水 (每毫升加青霉素1 000 U、链霉素1 000 μg)混匀,静置,用上清液接种于小白鼠腹腔,每只接种0.5~1.0 mL,连续观察20d, 若小白鼠出现呼吸促迫或死亡,取腹腔液或脏器进行涂片检查。 初次接种的小白鼠可能不发病, 可用同法对小白鼠进行连续三代盲传, 最终进行结果判定。
1.3.2 血清学诊断。 此法主要用于生前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常用的方法有色素试验(染色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法、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皮内变态反应及琼脂扩散反应等。
1.4 预防
1.4.1 应做好畜舍卫生工作,定期消毒。
1.4.2 饲草、饲料和饮水严禁被猫的排泄物污染。
1.4.3 对羊的流产胎儿及其他排泄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流产的场地亦应严格消毒。
1.4.4 严格处理死于本病或疑为本病的畜尸, 以防污染环境或被猫及其他动物吞食。
1.5 治疗
对急性病例可应用磺胺类药物,与抗菌增效剂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亦可考虑使用四环素族抗生素和螺旋霉素等。 上述药物通常不能杀灭包囊内的慢殖子。
常用药物如下。
1.5.1 磺胺嘧啶+甲氧苄胺嘧啶。 前者按70 mg/(kg体重),后者按14 mg/(kg体重),2次/d,口服,连用3~4 d。
1.5.2 磺胺甲氧吡 嗪+甲 氧 苄 胺 嘧啶。 前者按30 mg/(kg体重),后者按10mg/(kg体重),1次/d,口服。 连用3~4 d。
1.5.3 磺胺-6-甲氧嘧啶。 按60~100mg/(kg体重); 或配合甲氧苄胺嘧啶14mg/(kg体重),1次/d,口服,连用4次。 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 并有效地阻抑速殖子在体内形成包囊。
2 红尿病
红尿病又称绵羊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寄生在绵羊和山羊的红细胞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性但非接触传染性疾病, 其特征为发热、贫血、血红蛋白尿和黄疸。本病的传播媒介是蜱。我国甘肃、青海和四川等西部地区均有发生,见于所有品种、性别的绵羊和山羊,6~12月龄的羊比其他年龄组发病率高。 大多数病例出现在春季当蜱大量存在、旺盛活动的时期,常造成大批羊死亡,危害非常严重。
2.1 病原
病原为莫氏巴贝斯虫和绵羊巴贝斯虫。莫氏巴贝斯虫的毒力较强,虫体在红细胞内单独或成对存在; 成对者呈锐角,占据细胞中央;绵羊巴贝斯虫亦单独或成对存在,占据细胞周边。这两种病痊愈后,免疫力均不完全,大多数动物含有隐性感染。
巴贝斯虫的生活史尚不完全了解, 但已知绵羊巴贝斯虫病的主要传播者为扇头蜱属的蜱。 病原在蜱体内经过有性的配子生殖,产生子孢子,当蜱吸血时即将病原注入羊体内, 寄生于羊的红细胞内, 并不断进行无性繁殖。当硬蜱吸食羊血液时,病原又进入蜱体内发育。 如此周而复始, 流行发病。
2.2 流行特征与症状
病羊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血红蛋白尿、黄疸和虚弱。 体温升高至41~42℃稽留数日, 或直至死亡; 呼吸浅表,脉搏加快;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羊精神萎顿,黏膜苍白、黄染。 红细胞减少,大小不匀。 后期常出现腹泻,死亡率达30%~40%,慢性感染羊除生长不良和寄生虫血症外,通常不显症状。剖检表现为黏膜与皮下组织贫血、黄染;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变性,有出血点;胆囊肿大2~4倍;心内、外膜及浆膜、黏膜亦有出血点和出血;肾脏充血发炎;膀胱扩张,充满红色尿液。
2.3 诊断
在流行地区,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损、 染色血片的红细胞中发现梨形体可做出诊断。 血液红细胞的虫体感染率较低时, 可先进行集虫, 再制片检查。
2.4 预防
2.4.1 预防的关键在于灭蜱,可根据流行区蜱的活动规律, 有计划的实施灭蜱措施,通过药物消灭动物身体、舍内外的蜱, 或者避免在大量蜱孳生的牧场放牧, 从而达到减少接触蜱的机会,防止蜱传播疾病。
2.4.2 加强检疫, 购入或外运羊只,必须进行检疫, 避免将病原带入或传出,发现病羊,早采血检查,及时治疗。
2.4.3 在流行地区,应于每年发病季节对羊群进行药物预防注射。 通过应用杀虫剂, 能减少和控制绵羊和山羊巴贝斯虫病。 皮下或肌肉注射5%硫酸喹啉脲(硫酸阿卡普林)溶液2 mL,可防止感染绵羊巴贝斯虫病的羊发病。
2.5 治疗
应尽快做到早确诊,早治疗,除应用特效药物外,可辅以强心、补液等措施,并加强护理,促使患羊及早痊愈。
常用的特效药物如下。
2.5.1 贝尼尔 (又称三氮脒), 按7~9mg/(kg体重), 以消毒过的蒸馏水配成2%溶液,肌肉注射1~2次。
2.5.2 黄色素 (又名锥黄素), 吖啶黄,3~4 mg/(kg体重),配成0.5%~1%水溶液,静脉注射。注射时药物不可漏出血管外。 在症状未见减轻时, 可间隔24~48 h再注射1次。
2.5.3 阿卡普林(又名喹啉脲),剂量以5%的水溶液0.02 mg/(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如果脉搏加快,可将总量分为3次注射,每2 h 1次。必要时,24 h后可重复用药。
3 泰勒虫病
泰勒虫病由山羊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在羊血液中传播引起的一种羊血液原虫病,主要表现为持续高温,呼吸困难,后期出现眼结膜苍白、黄染、贫血,还有血红蛋白尿。山羊泰勒虫病主要发生于4—5月,5月为高峰,1~6月龄羔羊发病率高, 死亡率也高,1~2岁羊次之,成年羊很少发病。
3.1 病原
病原为山羊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 寄生部位为绵羊和山羊的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内。 山羊泰勒虫分布于北非、东地中海沿岸、中东地区、前苏联南部和印度, 我国主要以山羊泰勒虫感染为主,四川、甘肃、青海等地有报道。 绵羊泰勒虫的致病性小或无致病性,主要分布于非洲、欧洲、前苏联、印度、斯里兰卡和西亚地区。本病的传播媒介是蜱, 在我国山羊泰勒虫病的传播媒介为青海血蜱。
3.2 流行特征与症状
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到40~42℃,稽留4~7 d,呼吸急促,反刍及胃肠蠕动减弱或停止。 有的病羊排恶臭稀粥样粪,杂有黏液或血液。个别羊尿液混浊或血尿。 结膜初期充血,继而出血贫血和轻度黄疸。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痛感。 肢体僵硬,以羔羊最明显, 有的羊行走时前肢提举困难或后肢僵硬,举步十分艰难;有的羔羊四肢发软。 卧地不起。 病程6~12 d。剖检可见尸体消瘦,血液稀薄,皮下脂肪胶冻样。有点状出血。黏膜与皮下组织贫血、黄染,全身淋巴结呈不同程度的肿胀,以肩前、肠系膜、肝、肺等处较显著;切面多汁、充血,有些淋巴结呈灰白色, 有时表面可见颗粒状突起。 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变性,有出血点,胆囊肿大2~4倍,心内、外膜及浆膜亦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肾脏充血发炎,膀胱扩张、充满红色尿液。皱胃黏膜上有溃疡斑,肠黏膜上有少量出血点。
3.3 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还需实验室进一步诊断。 在病羊发病初期采血涂片姬姆萨染色境检, 在红细胞内看到圆形,豆点样虫体即可确诊。
3.4 预防
3.4.1 本病的发生与蜱的活动密切相关,灭蜱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在春夏易发病季节,每隔15 d用3%敌百虫或0.05%双甲脒药浴。
3.4.2 在发病季节对对羊群采用咪唑苯脲或贝尼尔进行预防注射: 贝尼尔3 mg/(kg体重)配成7%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每20 d 1次,对预防山羊泰勒虫病有效。
3.4.3 把好检疫关, 不从流行区引进,新引进的羊只,隔离观察无异常后再混群饲养。
3.5 治疗
3.5.1 贝尼尔:7~10 mg/(kg体重),以蒸馏水配成1%~5%溶液,作分点深部肌肉注射,1次/d,连用3 d。
3.5.2 咪唑苯脲:1.5~2 mg/(kg体重),配成5%~10%水溶液, 皮下或肌肉注射
3.5.3 磷酸伯胺喹啉:0.75 mg/(kg体重),每天灌服1剂,连用3剂,对泰勒虫病有特效。
3.5.4 对症治疗:对患病羊要加强护理,减少外出放牧,补充精料;对高热患羊,可用解热药如安乃近、安痛定、萘普生治疗; 防止继发感染进行抗生素治疗;同时辅以强心补液、调整胃肠道的功能等治疗。
4 球虫病
羊球虫病是由艾美尔属球虫寄生于绵羊或山羊肠道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主要表现为下痢、消瘦、贫血、发育不良为特征的疾病, 严重的可引起羊只的死亡,尤其对羔羊危害较大。
4.1 病原
已报道绵羊球虫有16种, 山羊球虫有15种。 各种品种的羊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但以羔羊患病严重,死亡率也高,成年羊多半为带虫者,常发生于4~9月份,在潮湿、沼泽的草场上放牧的羊容易发生。
4.2 流行特征与症状
病羊发病时体温升高, 有时升至40~41℃,死亡率约为10%。 病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体重下降,被毛粗乱,可视黏膜苍白,腹泻,粪便中带有血液、剥脱的黏膜和上皮,恶臭,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卵囊。
剖检可见尸体消瘦,后肢及尾部污染有稀粪。仅小肠有明显的病变,肠黏膜上有淡白或黄色圆形或卵圆形的结节,如粟粒大到豌豆大,常成簇分布,能从浆膜面上观察到。 十二指肠和回肠有卡他性炎症,有点状或带状出血。
4.3 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还需在粪便中检查到大量的卵囊, 也可在作尸体剖检时,刮取肠粘膜,在制作的染色涂片中找到大量的内生发育阶段的各期虫体 (裂殖体、 裂殖子、 配子体和卵囊)。
4.4 预防
应采取隔离、卫生和用药等综合措施。成年羊与羔羊分群饲养,放牧场也应分开。羊舍卫生和定期消毒,饲草和饮水要严格避免羊粪污染。 避免突然更换饲料。羊球虫卵囊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圈舍和用具可用3%热碱水消毒。
4.5 治疗
4.5.1 氨丙啉:25 mg/(kg体重), 连用14~19 d,可治疗羊球虫的严重感染。
4.5.2 磺胺二甲氧嘧啶 :50~100 mg/(kg体重),连服3~5 d,对急性病例有效。
4.5.3 磺胺-6-甲氧嘧啶+增效剂(TMP):按5:1比例配合,按每天0.1 g/(kg体重)剂量内服,连用2 d,有治疗作用。
4.5.4 磺胺喹恶啉(SQ):羔羊按0.1%饲料比例连喂3~5 d。
4.5.5 三字球虫粉: 将该药配10%水溶液, 按12 mL /(10 kg体重) 给药口服,连用3~5 d。
(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郭莉、阳爱国、邓永强、文豪、侯巍、陈冬、吴宣、邢坤、关泽英)
上一篇: 饲料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