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引发猪呼吸道疾病的原因与防制措施

引发猪呼吸道疾病的原因与防制措施

     由于呼吸系统与外界直接相通,呼吸时能将有害气体、烟尘、各种致病性微生物等肺内,当营养不良、过劳和感冒,使呼吸道的防御能力降低时,可能会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因此,在养猪生产中,防控好呼吸道疾病是十分必要的。

1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常见因素

     1.1环境因素

     1.1.1灰尘。能携带病原微生物进入呼吸道内,覆盖在呼吸道表面,使呼吸道粘膜的防御系统受到干扰,导致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道发病。此外,多尘的环境还可加重肺的负担,影响其清除功能。

     1.1.2有毒有害气体。如NH3和H2S,对粘膜纤毛的清洁功能和肺泡巨噬细胞有毒害作用。

     1.1.3养殖密度。饲养密度与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密度越大或同一舍、同一栏内猪头数越多,争斗增加,可增加有害气体含量及群体应激,使呼吸道发病率提高。

     1.1.4舍内温度、湿度及通风。尤其在高温、高湿及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可引起空气中灰尘和微生物及有害气体含量增加,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提高发病率。

     1.2传染性病原

     1.2.1病毒。主要有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症(蓝耳病,PRRS)病毒等。另还有哺乳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症(圆环病毒病,PMWS)病毒、猪巨化细胞(包涵体鼻炎)病毒、猪呼肠弧病毒、猪腺病毒等。

     1.2.2细菌。常见的有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等。

     1.2.3霉形体。如猪肺炎霉形体、猪鼻支原体等。

     1.2.4其它病原。猪弓形体、猪蛔虫等。

2综合控制措施

     在抓好饲养管理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免疫接种,以提高猪群保护率;在猪群生长关键时期,合理实施药物预防。猪呼吸道病是一类条件性疾病,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疫苗接种免疫,改善饲养管理条件,配合以科学地药物防治,才能较好地控制,真正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2.1改善饲养管理方法与条件

     2.1.1全进全出。全进全出制是保证生猪健康生长的重要基础。在每批猪入栏前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空置1周以上,可降低呼吸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日增重。

     2.1.2减少猪群应激反应。要注意减少转群应激、冷热应激及混群争斗应激。据报道,在封闭猪群,仔猪饲养在同一猪舍直至上市屠宰可避免转群应激。自繁自养的猪场进行育肥的猪比多种渠道来源的育肥的猪呼吸道发病率要低,呼吸道疾病的种类也少。不同来源的仔猪混养从2个方面影响猪群的健康:(1)异地病原入侵的危险性加大;(2)因争斗和群体分级的应激增加,用药量明显增加。在生产中,如需从外引猪,一定要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确诊无病后再合群。

     2.1.3及时清除粪便。严密科学的粪便清除体系可有效降低猪舍内NH3和H2S的浓度,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2.1.4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好猪群密度,减少猪群争斗。同一栏猪个体大小要基本一致,猪群饲养密度适中,抓好入栏后的调教。

     2.1.5注重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和温度与通风。温度对呼吸道疾病影响较大,尤其要注意猪舍的防寒保暖与防暑降温措施。在通风方面,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猪体需要时,应考虑人工辅助通风。另外,要注意在冬季即使舍外寒冷,也要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

     2.2药物防治

     对新引进的猪只应先隔离饲养,并预防性投药,及时实施免疫。如已发病,先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待病愈后再进行预防注射。

     2.2.1常用的药物。对于病毒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发病后主要实施对症治疗,并配好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物及高免血清,控制病情及并发症。对于细菌性、霉原体性对疾病,可选用长效土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泰乐霉素、硫粘霉素、金霉素、泰妙林、SMM或SMD等。

     2.2.2投药的方法。疾病开展时时监测,及时预报,用药策略最好在疾病即将发生的时候用药,比连续用药更经济,而且能使药物发挥更大作用。对哺乳期及早期断奶仔猪,从出生到10日龄和断奶前后5d用药。这种方法可有效地病猪群中,病死率高达20%,PMWS发病猪群,常由于并发或继发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导致死亡率大幅增加。猪皮炎肾病综合征通常发生在8~18周龄的猪,死亡率较低。猪呼吸道病综合征主要发生于保育后期及生长肥育猪。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危害初产的怀孕母猪。

3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3.1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PMWS通常发生于断奶仔猪,PCV-2是PMWS的重要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等病原混合感染而使该病症状更为复杂。患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生长不良、体温升高、体弱无力、呼吸困难、眼睑水肿、贫血而皮肤苍白等症状。全身性的淋巴结病变,尤其是腹股沟、肠系膜、纵膈淋巴结肿胀明显。剖检可见淋巴结肿大、肝硬变;肺脏衰竭或萎缩,质地似橡皮;脾肿大、坏死、色暗;肾苍白、肿大、有坏死;心包炎,胸腔积水并有纤维素性渗出;胃、肠等黏膜有出血、坏死。

     3.2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

     PDNS的临床症状是皮肤出血及坏死病变。猪后肢及会阴部、腹部,耳部形成圆形或形状不规则的红紫斑,病程较长的的,病变常形成深褐色的坏死斑块。轻度感染猪经一周左右可自行康复;感染严重的猪喜卧、发热、厌食、消瘦,临床症状出现后几天内死亡。剖检可见肾脏肿胀、苍白及肾皮质有大面积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充血。

     3.3猪呼吸道病综合征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由多病原混合感染所致,包括PCV-2、猪蓝耳病病毒、猪肺炎支原体、APP等,加之不当的饲养管理、恶劣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感染猪精神沉郁、嗜睡、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部分猪耳尖、股、前肢腋下皮肤出血和出现败血症症状,严重者出现急性死亡;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消瘦、料耗高。剖检可见肺脏间质性水肿,出现不同程度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炎。

     3.4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主要发生于头胎母猪,多表现为后期流产或产死胎、木乃伊、弱仔。现已证实,PCV-2可在感染猪胎儿的心肌细胞内复制,心肌损伤部位组织中可检测到PCV-2。

4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由于PCV-2感染所致的各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不是其所特有,最终确诊需借助实验室相关技术,对病猪血清进行抗体、病原检测及相关组织器官病原检测,如原位杂交技术、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其中定量PCR技术由于可以检测出组织中病毒的含量,因而可以用于PCV-2的诊断。

5综合防控对策

     5.1疫苗免疫接种和保健用药是主要手段

     疫苗免疫是控制该病的最有效的措施,就目前的生猪养殖而言,它能提高生产性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已有10多家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投入市场,商品化圆环病毒疫苗分为三大类,即全病毒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嵌合病毒疫苗。相对而言,全病毒灭活疫苗使用得较为广泛。进口疫苗可用于2周龄及2周龄以上猪群,只免疫1次,免疫后2周后可产生抗体。对后备母猪群配种前2周或更早进行免疫。国产疫苗须免疫2次,中间间隔3周。

     5.2改善饲养管理和环境是防控的基础

     把好饲料原料关,避免霉菌毒素的危害,饲料营养充分是猪只健康的基础。不同批次、不同来源的猪不可混养,每栏全进全出;降低饲养密度,保持良好通风和适宜温度条件,温度和通风保持平衡,降低氨气和其他有害气体浓度;吃好初乳,获得更多母源抗体,减少仔猪断奶时心理应激、环境应激;饲料中充足维生素E和硒、锌和抗氧化剂等免疫增强剂帮助猪只提高免疫力。

     5.3建立猪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保障

     建立合理的消毒制度和猪场准入制度,对猪场的猪舍、设备、器具、人员进行严格的消毒。对即将进入猪群的猪只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以减少传染病进入的风险。同时,猪场内禁止饲养其他猫、狗等动物;做好灭鼠、灭蚊等工作。

     在消毒药物的选择上,应考虑使用含戊二醛的广谱消毒药。猪蓝耳病和猪细小病毒病、猪瘟、伪狂犬病、支原体肺炎等疫苗按照猪场制度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对已发病猪只进行隔离治疗或淘汰。

     5.4药物预防

     PMWS发病一般集中于断奶后的保育猪和育肥前期猪,因此,仔猪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提前预防,可以添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林可霉素等药物,连用10~14d,以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用药要轮换,减少耐药性。对发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可肌注头孢噻呋、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以治疗细菌继发感染,失去治疗价值的病猪及时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


(1.云南省梁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成艺,;2.云南省畹町动物卫生监督所,刘永善;3.云南省芒市五岔路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张忠赞;4.云南省芒市遮放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肖岩保;5.云南省德宏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平)

上一篇: 一起猪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治报告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