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仔猪传染性腹泻病的特点和综合防控
仔猪传染性腹泻可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多种致病性因子引起,具有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发病急、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特点,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病因,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年来,该病的流行与暴发日益增多,仔猪死亡率明显增高,个别养殖场户甚至超过50%,给生猪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目前,又到了仔猪传染性腹泻流行、高发季节,指导养猪场如何科学饲养,切实建立综合防控体系,预防控制该病的发生、流行,降低疫病带来的危害,提高仔猪成活率,值得我们兽医从业人员高度重视。
1病因复杂,症状病变相似
仔猪传染性腹泻按病源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性腹泻,可单独发生,也常混合感染或继发。
1.1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主要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仔猪轮状病毒感染。
1.1.1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季和初春季节,以仔猪出现呕吐、腹泻和脱水为特征,常继发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能发病,7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高,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低。仔猪表现为突然呕吐,接着呈水样腹泻,粪中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腹泻仔猪明显脱水、消瘦、被毛干枯无光,常于1~2日内死亡。剖检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充血;小肠充血,肠壁变薄发亮,充满含有泡沫的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
1.1.2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传染病,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能发病,年龄越小,发病率及死亡率越高,主要表现呕吐和水样腹泻,粪便呈腥臭味,病死率低于猪传染性胃肠炎。剖检病变局限于小肠,小肠充血、肠壁变薄发亮,肠腔内充满黄色水样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
1.1.3仔猪轮状病毒感染。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仔猪爆发消化道功能紊乱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仔猪感染主要发生于1~8周龄,特征是萎顿、厌食、呕吐、腹泻和脱水。常与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冠状病毒等混合感染,甚至误诊为仔猪黄病、仔猪白病,值得注意。粪便呈暗黑或黄白色,剖检病变主要局限于胃肠道,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大小肠粘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肠壁变薄,胀满,半透明,内容物液状、灰色或灰黑色。
1.2仔猪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主要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仔猪梭菌性肠炎)、仔猪副伤寒和猪痢疾等。
1.2.1仔猪黄痢。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经消化道感染发病,发生于1周以内的仔猪,1~3日龄最常见。以剧烈腹泻,粪便黄色水样,含有凝乳块,在捕捉时,由于挣扎和叫鸣,常由肛门冒出稀粪为特征。发病急,突然拉稀,迅速脱水,衰弱,粪呈黄色水样,腥臭,最后严重脱水昏迷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随日龄增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病变主要为卡他性肠炎,肠壁变薄、充气,肠粘膜肿胀、充血或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1.2.2仔猪白痢。多发生于断奶前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最常见,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条件差、体质衰弱、肠道菌群失调是本病的重要病因,发病率高,病程与阴雨潮湿、气候剧变、母猪乳汁过浓、过稀或圈舍污秽等诱因有关。若及时改善饲养管理、正确治疗、无继发感染则致死率低。病程较长而恢复的仔猪生长发育缓慢,甚至成为僵猪。剖检病变不明显,部分病猪肠粘膜充血、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1.2.3猪梭菌性肠炎(仔猪红痢)。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红痢、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以排出浅红色或红褐色稀粪,粪便中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和气泡为特征,多因脱水而衰竭死亡,病程短,病死率高。剖检主要病变集中于小肠,内有大量气体,肠粘膜红肿、出血和坏死。
1.2.4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杆菌引起,也称猪沙门氏菌病。2~4月龄仔猪多发,急性型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多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病率高。急性型多见于断奶前后仔猪,体温升高41℃以上,拒食,很快死亡,耳根、胸前、腹下等处皮肤可见淤血紫斑,耳尖干性坏疸。后期见下痢、呼吸困难、咳嗽、跛行等。
1.2.5猪痢疾。猪痢疾又叫猪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严重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断奶后的仔猪多发。正常条件下带菌猪不发病,当遇抵抗力下降、饲养管理不善、维生素缺乏和应激等因素时,便可引起发病,常通过猪群调动和买卖猪只而传播。急性型排软便或稀便,继则粪便中含有大量半透明的粘液、呈胶冻状,多数粪便含有血液或呈咖啡色、黑红色脱落的粘膜组织碎片,食欲减退、口渴,腹痛、消瘦。亚急性和慢性以粘液性腹泻为主。剖检病理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
1.3寄生虫性腹泻包括猪球虫病和线虫病等。
1.3.1猪球虫病。猪的球虫病由艾美耳属和等孢子属球虫引起,常发生于7~21日龄仔猪,病猪出现肠黏膜出血性炎症和腹泻等症状。饲养于阴暗、潮湿、卫生不良、粪便蓄积猪舍中的仔猪,发生率较高。感染的日龄越小,病情越严重,1~3周龄的仔猪感染后出现水样腹泻,经2~3d后变成黄色糊状粪便。病猪精神沉郁,吮乳减少,增重缓慢,生长受阻以至死亡。主要病理变化是空肠及回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有的整个粘膜呈严重的坏死性肠炎,常有异物覆盖,肠上皮坏死脱落。若要确诊本病,应做虫卵检查。
1.3.2猪线虫病。寄生于猪消化道的线虫有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等,主要侵害仔猪,可引起腹痛、腹泻、粘液性或血性下痢等。
2合理免疫,提高抗病能力
根据当地及本场疫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一方面选用经国家批准的合格疫苗对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为所产仔猪提供母源抗体保护;另一方面选用合格的正规优质疫苗,按程序对仔猪进行免疫注射,确保猪群获得坚实的抗病能力。
2.1病毒性腹泻的免疫
2.1.1用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对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每年10月、12月各普免一次,产前1个月再强化免疫1次。仔猪于断奶后一周内进行免疫。
2.1.2猪轮状病毒病用轮状病毒灭活苗或弱毒双价苗对母猪及仔猪进行预防注射。灭活苗于怀孕母猪产前30d肌内注射,仔猪于7日龄和21日龄各注射1次;弱毒苗于母猪产前5周和2周分别肌内注射1次。
2.2细菌性腹泻的免疫
可根据疫病流行状况并结合本场实际,选用适合的菌苗进行免疫。
2.2.1预防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腹泻,应选用与本场所发疫病对应的敏感血清型疫苗接种。通常于母猪分娩前1个月免疫1次,也可于产前5~6周及2~3周分两次免疫。
2.2.2发生仔猪红痢的猪场,对怀孕母猪于产前1个月和产前半个月各肌肉注射猪红痢菌苗1次,使仔猪吃到初乳,以获得免疫保护。
2.2.3猪副伤寒非疫区的仔猪,断奶后接种副伤寒C500弱毒冻干苗;疫区的仔猪,在20~30日龄时用副伤寒甲醛苗首免,间隔5~8d再免疫1次。
2.3寄生虫性腹泻的预防
仔猪球虫病常在7日龄左右发生,于发病前2~3d对全窝仔猪预先投药,在仔猪饮水中加入抗球虫药或与铁制剂合并使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仔猪和成猪分群饲养,发现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同时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圈舍清洁。对线虫病的防治应注意猪舍及运动场的清洁、干燥,猪粪及时清扫,集中堆积发酵。猪场应有计划地定期驱虫,药物使用丙硫咪唑、左咪唑或伊维菌素等。
3改善营养,强化饲养管理
3.1加强母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加强母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增加母猪采食量,促进泌乳,以提高仔猪成活率。一是提高日粮营养水平,在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同时,注重能量和氨基酸平衡;二是改进饲料的适口性,选择优质、易消化的饲料原料,避免使用霉变饲料;三是采用适宜的饲喂方式,结合本场实际,采取自由采食或少喂勤添等方式;四是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减少噪音和环境应激。
3.2注重仔猪的饲养管理
一是防寒保暖,新生仔猪组织器官和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抗寒能力弱,猪舍冬季要保持干燥,产圈内应有保温室设施,可悬挂红外灯泡增温;二是固定乳头,在保证每头仔猪及时吃到初乳的前提下,训练固定乳头,可先让仔猪自行选择,再按体重大小强弱适当调整,使弱小仔猪吃中、前部乳头,强壮仔猪吃后部乳头,是保证仔猪均衡生长、提高仔猪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三是早吃初乳,早吃初乳,吃足初乳,是提高仔猪抗病力的有效措施;四是适时补料,早补料能促进消化道和消化腺体的发育,避免仔猪乱啃杂物,可减少下痢病患,降低死亡率,仔猪出生6~7d开始诱导补料,10d后逐渐补充高能量、高蛋白、适口性好、易消化的全价混合料;五是补充铁盐,新生仔猪出生后2~3日龄在仔猪颈部肌注100mg铁复合制剂,以防止仔猪因贫血引起下痢;六是科学断奶,仔猪断奶日龄一般都在21~28d,不可过早过迟。
4综合防控,保障养殖安全
4.1严格落实消毒措施
采取封闭饲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定期开展消毒灭源工作,及时清理并无害化处理粪便、污物。分娩舍、保育舍遵守“全进全出”和“空栏消毒、间歇1周”的原则,在猪舍清空后,应进行彻底清洗、喷洒消毒或熏蒸消毒,空栏5~7d,才能转入新的猪群。
4.2严格实施引种隔离
有条件的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确需从外地引种的,必须从有资质的猪场引种,并按规定实施严格检疫。引进的种猪须隔离饲养45d后,再次按规定进行检测,无主要疫病病原感染,确认健康安全的猪只方可混群。
4.3做好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猪的处置要严格坚持“四不准一处理”的原则,即按照“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病死畜禽及其产品,对死亡畜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要求,规范实施无害化处理,及时消除疫情隐患,严防病死猪传播疫情。
4.4统筹安排,定期驱虫
根据本场寄生虫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抗寄生虫药物,有计划地定期驱虫,杀灭体内外寄生虫,提高猪群的抗病力。平时要注意观察,发现染病猪只及时隔离、规范治疗。
4.5鉴别诊断,合理治疗
仔猪传染性腹泻的致病因素复杂,且时常发生几种疫病混合感染、因治疗不及时或措施不当而导致继发感染的情况,临床上应做好鉴别诊断,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防止疫病传播漫延。确诊后,应选用敏感药物结合对症疗法及时治疗,提高治愈率。同时,坚持药物治疗和改善饲养管理相结合,个体治疗和群体防治相结合,综合运用抗菌、补液、收敛、母仔兼治的原则,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江苏省仪征市马集镇畜牧兽医站,赵宏桃,沈德和,王正飞,陆红霞;2.江苏省仪征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陈兴)
上一篇: 浅谈猪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