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农牧行业之变革
我国农业正经历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双重危机,也同时经历经营主体、经营体制的双重变革。
1我国农业之困境和变革
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着两大困局和三个变革:困局一,粮食安全;困局二,食品安全。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我们国家农业也面临着三个变革:第一,农村土地的加速流转,截止至2014年6月份,中国承包土地的流转已达到3.8亿亩,流转率达到28.8%。第二,随着新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未来农业的经营主体也会改变,而不是当前一些老龄化的农民。第三,商业模式的变革,很多企业在进行互联网的转型,像大北农、新希望及其他一些企业,都在进行互联网的产业升级或与电商的合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新的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融合和应用会是一个大的趋势。
1.1困局
1.1门粮食安全
国家之所以提出粮食安全,是因为国家很多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是一个增加的趋势,包括大豆消费量的90%、食用油消费量的40%、棉花消费量的巧%都来自于国外,主粮也有这样一个趋势。
第一,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了首要位置,是因为农产品需求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但是供给却出现问题,包括耕地的下降、水及空气的污染等。
第二,数据的真实性。我国统计方式的有效性有待证实,中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可靠性,中国到底每年有多少头猪出栏等,业内人士对这些数据提出质疑。全球农产品期货市场主要关注美国,而中国农业数据对市场的影响力却非常有限,数据的真实性是关键。
第三,谁来种地的问题。第一,人多地少,2013年全国耕地面积为20.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第二,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普遍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在进行农业耕作,而年轻人进城打工了,如何能让年轻的农民回农村,如何培养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们国家正在做的一件事情。
1.1.2食品安全
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物质资源的污染(水、土壤、空气等)、种质资源的污染(转基因、生态环境污染)、种植过程的污染(化肥、农药、兽药、激素和抗生素等)、加工运输过程的污染以及一些人为造成的污染等,可以说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食品安全的问题都是比较严重的。
1.2变革
1.2.1土地变革
中国农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面改革,第一个变革是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即所有权归国家,承包权归农村的集体成员,经营权可以进行流转。国家鼓励这样的流转,因为国家希望农业从小农经营转变为适度规模化的经营,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决定的,中国未来的经营主体是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1.2.2经营主体变革一培育新农人
政策上,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教育培训力度。
金融上,2014年2月21日,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盘活存量资金,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近几年农村合作社数量激增,到2013年12月底,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达98.24万家,同比增长42.6%;实际入社农户7412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28.5%,同比增长39.8%。各级示范社超过10万家,联合社达到6000多家。农业、林业、水利、供销等领域合作社竞相发展,激发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
所以,未来在中国农村经营的中坚力量应该是合作社、家庭农场。这是国家鼓励的方向,适度集中、适度规模。
1.2.3商业模式的变革一互联网农业
在大互联网大时代,传统行业与(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中国的农商对接去中间环节的渠道会是一个趋势,在种植养殖方面,像大数据利用为养殖户提供种植和养殖的数据参考,“农消”对接,千变万化的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的联接、养殖企业与终端的联接,是摆脱中间渠道商,直进终端的一个尝试。
互联网对整个农业产业链进行着改造,从农资销售、中介服务、土地流转、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整个农业产业链上都已经出现了(移动)互联网的身影。
1.3发展趋势
供给端:农业从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向一个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规模化的生产,对饲料、兽药、育种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服务升级,由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竞争的一个过程。
需求端:需求端从粮食需求比较多向高蛋白的产品(猪肉、水产品等)转变是一个消费趋势。
在当前大互联网时代下,从国内外农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认为真正能解决中国农业两大困局,可以归结为两大主题:生物农业和智慧农业。生物农业包括生物育种(动物、植物)、生物饲料、动物疫苗、生物化肥和生物农药;智慧农业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
1.3.1生物农业
种业:生物育种包括生猪育种将会是一个方向,并购将会是发展方向。生物技术育种可以改良品质、改善加工特性、改善农艺特性及表达特殊用途的蛋白或化合物等。
化肥:我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是国外的2倍,为437kg/hm2,远高于发达国家安全线225kg/hmZ。化肥用量超标带来许多危害,如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品质降低,大气污染及地下水污染。少量(缓控)施肥、环保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动物疫苗:国内外动物疫苗的品质差距主要在于研发工艺,这也体现了研发工艺在疫苗中的重要性。未来行业变革方向:(1)销售渠道:由政府招标苗向市场苗过度。(2)工艺升级:目前很多的企业都在做工艺的升级和国际化技术。(3)营销模式:由产品销售转向为养殖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养殖户解决问题。
1.3.2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进入各个行业,数据将成为企业的金矿,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新赢家应该是“拥有金矿的人”(采集数据)和“会炼金砖的人”(会用数据)。
互联网转型目的:(1)提高单产,进一步挖掘潜力。(2)养殖数据重要性(养殖、交易、融资),保障食品安全(数据透明)。
1.4结论
我国农业正经历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双重危机,也同时经历经营主体、经营体制的双重变革。危机与变革才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未来资本市场一定会高度关注“生物农业”“智慧农业”,这是方向,也是趋势。
我们相信中国未来30年的最大金矿在农业行业!未来农业行业将诞生数个千亿市值的企业,关键是有没有“生物基因”“互联网基因”。
2生猪产业链变革
2.1生猪行业变革
随着2011年生猪价格暴涨和政府对万头猪场的补贴政策,近几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万头猪场的规模和数量均在不断扩大。2007年,全国万头猪场的场户数仅有1852家,而2011年已经增长至4099家,4年增长了121%;出栏5万头以上的猪场在2007年仅有50家,到2011年增长至162家,4年增长了224%。出栏头数在100头以下的养殖户比例大幅减少,年出栏头数从2007年占比的64.51%下降至2010年的48.2%。
从养殖成本来看:中大型猪场>家庭农场>大型养殖集团,前提是大型养殖集团的养殖效率比较高,因为家庭农场的人工成本没有计算在内。
2.1.1家庭农场模式存在的必要性
南方地区丘陵为主,青绿饲料资源丰富,可节约粮食。从目前国内形势来看,中小规模养殖企业是中国养殖业的主体。但中小规模养殖场的发展受到土地、资金、环保等因素的制约。
在欧洲,主要以存栏100一200头母猪、年出栏2000一5000头商品猪的小规模养殖场为主体,占比近50%,而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大型规模化养殖企业占比在30%左右。
2.1.2大型养殖企业产业链式快速扩张
2009-2013年我国生猪出栏复合增速约为2.98%,但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如温氏、牧原)产量以40%左右的增速加速扩张。
2 .1.3未来养猪的发展趋势
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再是以规模化为导向,而是以成本低、品种优、管理水平高为导向,比拼的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谁的采购成本低,谁的品种好,谁的管理水平高,比的是综合优势。
几大转变:(1)由数量型竞争转向质量型竞争。管理精细化、具有资金优势、成本管控能力好的养殖户会存活的更好。(2)未来竞争格局:大规模养殖企业,如温氏、牧原、正邦、雏鹰农牧和中粮等,他们有资金优势,设备先进,养殖管理较好,成本低,目前还在加速扩张;家庭农场型(50头母猪规模)的成本控制能力强,不需要雇人,养殖精细化程度高,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未来,家庭农场和养殖集团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而中型养殖户的比例会很小。养猪业哑铃型格局的变革,导致饲料行业的变革。
2.2饲料行业变革
养殖规模化提升促使饲料企业开始注重服务。各大饲料厂商开始为养殖户提供增值服务,比如大北农、正邦、唐人神、金新农和正大集团等,其发展战略都在积极的转型,因为作为市场主体的客户已经变了,促使企业也随之变化。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提升,大型养殖户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逐渐提高,饲料企业由原来的单纯营销开始寻找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帮助养殖户提高生产效率。
养殖规模化提升促使饲料企业开始整合,饲料企业集中度逐渐提升。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提升,大型养殖户从使用商品饲料向使用更有效率、更加精细化的多阶段饲料,像乳猪料、教槽料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对饲料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而粗的中小型企业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饲料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饲料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寻求变革:(1)时代的变革: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2)企业发展战略的变革:向高科技、互联网化、类金融的现代农业服务转型。
2.3动保行业变革
疫病复杂、养殖环境恶化,催生动保行业蓬勃发展,而下游养殖规模化加速,养殖户防疫意识提高,以及食品安全事件促使疫病防控由治疗转向预防为主,将促使我国动物疫苗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
当前动物疫苗市场规模100亿元,随着市场化加速,预计3一5年后将达到Z50亿元的规模,未来我国动保产品市场销售额将以20%左右增速。动物疫苗行业面临产业升级:工艺升级、品质升级(保护率高、副反应小)、营销升级,由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变,优质优价是大势所趋(品质、价格升级)。
(吴立,银河证券)
上一篇: 提高母猪盈利能力的有效措施探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