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工作要着眼长远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广大农村的产业布局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体现在养牛产业上,就是长期以来保持的散户散养的传统养牛模式已渐行渐远,大多数农民的养牛意愿淡薄,导致了肉牛基础母牛存栏量的显著下滑,牛肉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价格高企,对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增长,构成较大影响。近年来,肉牛基础母牛群体萎缩的问题,已得到了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诸多相应的扶持政策,调动了部分农民和社会资本的关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牛源紧张的矛盾。但是,肉牛生产是一项生产周期相对较长的产业,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延,为了更好地度过肉牛产业的转型阵痛期,避免过去相关产业中存在的“补则过,放则缺”的矫枉过正乱象滋生,应对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工作进行系统思考、科学谋划,构建具有长期市场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一、跟踪补助,提高单体贡献率
为了调动地方母牛饲养积极性,增加基础母牛数量,推进母牛适度规模养殖,逐步解决基础母牛存栏持续下降、架子牛供给不足等发展瓶颈问题,为牛肉市场供给提供基础支撑。农业部、财政部于2014年7月,适时推出了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并明确了实施区域和补助对象,必将起到为肉牛产业止跌企稳的政策引导作用。随着政策项目的实施,社会上出现了明显的盲从盲动,为了避免一哄而上,笔者认为,应在补助方式上作进一步的规划和设计。
1.单体产犊递增补助。
此次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补贴政策,采取“见犊补母、先增后补”的方式,将发力点集中在了产犊扩群上。从而避免了以往“见母就补、只开花不结果”等事倍功半现象,真正将国家的政策资金用在刀刃上。为了发挥补贴政策的长期效应,减少个别养殖户的短期套现行为,应该对补助对象做长期跟踪,根据每头基础母牛的产犊贡献率,实施补贴额度的增减调控。在2014—2015年度补助周期内,核定出补助基数,按基本补助单位加以补助。之后在每个周期内对原补助对象(基础母牛个体)进行跟踪考核,每头母牛每多产并成活1头犊牛,补助资金发放比例调增10%,即按当期每头补助标准的110%发放,多产5头以上的按5头计算,也就是最高补助比例为基准额度的150%。对于连续2年产犊数量不增反减的,酌情取消其获得财政补助资格。
2.母犊续留扩群补助。
要想扩充肉牛基础母牛的群体存量,在全国母牛养殖大县均推行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的新形势下,直接批量购进母牛的难度很大,比较可行的办法应为补助对象本身通过自身繁育来实现扩群,即:“母犊续留”。俗话说:“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反映了长期以来,农民朴素的养牛扩繁经验。如今通过应用现代选种选育技术,基础母牛饲养户按标准续留母犊,再选择适宜的父本种质进行繁殖,是基础母牛持续扩群的可行途径。
母犊续留扩群补助应在补助比例上予以倾斜。即:在2014—2015年度补助周期核定基数内,每成功续留1头基础母牛(达到18个月龄),给予1个当期基准补助单位的补助,“见繁补育”(其他补助方式不受影响)。
二、定向补助,提高群体均衡率
此次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实施范围,为肉牛基础母牛存栏3万头以上的母牛养殖大县。旨在进一步推进肉牛优势产业带的建立和强化,从而与我国现行《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充分契合。因此,在政策的后续实施上,还应区别对待,定向引导,有助于培养特色种群和均衡配置。
1.群体量化动态补助。
“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适度规模养殖很重要,切不可“矫枉过正、舍本逐末”。财政补助政策也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要在合理规划肉牛区域种群规模的基础上,实施量化动态补助,防止肉牛基础母牛养殖总量的大起大落,从而保证肉牛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要以母牛养殖大县为单位,设定基础母牛存栏控制数量。以2014—2015年度补助周期内每头母牛的补助额度为基本补助单位,以母牛控制量与当期实际母牛存栏量之差除以当期实际母牛存栏量作为系数,核定当期补助标准。当系数大于1时、按100%计算,当系数小于0.4时取消补助。即每期的实际补助系数控制在40%~100%。
2.品种优化引导补助。
肉牛养殖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牛肉的消费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社会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在牛肉需求上,已不单单只满足于“吃得到”,而更加追求于“吃得好、吃得精、吃得独特、吃得安全”。
因此,在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补助政策的资金分配上,要着重向高档肉牛品种、地方特色品种的养殖区域倾斜。对具有明显市场优势和发展空间的肉牛品种,在基础母牛繁殖和扩繁的地区和单位,要加大财政补助投入力度,并要立足长远,做跟踪考核。通过补助政策的正向引导,催生具有极强核心竞争力的肉牛优势品种和品牌。
三、关联补助,提高市场回报率
“市场主导、政府扶持”是《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进入肉牛产业,提升自身发展能力。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市场的牛肉供给,相关补助应充分兼顾肉牛及牛肉生产的全产业链资源分配,提高基础母牛养殖主体的市场意识,提升主动造血功能,营造自身发展生机。
1.终端企业匹配补助。
欲实现肉牛基础母牛的长期扩群增量、增效,达到适度均衡发展,必须要建设好与之区域养殖规模相匹配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从而保质保量保安全地供应居民消费市场。在这里,均衡发展、规模匹配非常重要,要做好区域产业布局规划,打造功能完整的肉牛产业链条体系。终端企业是肉牛养殖连接牛肉市场的关键环节,切不可求大求全、搞重复建设,人为造成资源浪费。要做到“肉牛养殖区不愁销路,肉牛屠宰企业不愁牛源”,使商品牛价格长期处于平稳合理状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均有利可图。要对终端企业实施匹配补助,重点倾向于达产达效、技改研发方面。补助方式主要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给予生产和技改性贷款支持,国家财政进行贴息补助。补助对象要选定在全国肉牛主产区,在方圆100千米以内,只补助支持1家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形成区域间肉牛产业发展引擎。
2.公犊回收联动补助。
在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短期内势必会造成补助对象投入多、产出少的困境,三到五年内见不到可观的正收益。长此以往,势必会打消肉牛基础母牛养殖户的积极性,因而,无心和无力进行持续扩群。为了解决相关问题,应发展订单牛业,鼓励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和肉牛育肥骨干企业与基础母牛养殖户签订回收合同,回收基础母牛养殖户所产公犊和不宜续留的母犊,保证养殖户的资金及时回流周转。在政策项目的具体执行上予以联动补助,即每成功回收1头公犊(含不宜续留母犊),给予养收双方合计1个基本补助单位(母牛养殖户占40%、犊牛回收方占60%)的补助。在保证母牛养殖户增收的同时,兼顾育肥环节的利益。
(吉林省柳河县畜牧总站,张大永,孙岩)
上一篇: 浅谈蛋白质在畜禽中的应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