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品肉鸡新城疫临床发病的新特点
笔者通过走访一些大型的商品肉鸡规模饲养场,并结合目前在兽医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病例,将近期肉鸡新城疫的一些发病新特点总结概括如下。
1肉鸡早期新城疫
肉仔鸡20日龄前发生的新城疫统称为早期新城疫。在临床实践中,最早的新城疫在4~5日龄,一般在首免(7日龄)之后3~5d,10~12日龄多发,14日龄免疫后也常发生。早期新城疫的发病特点是:发病的鸡无呼吸道症状或呼吸道症状较轻,雏鸡出现瘫痪、肠炎拉稀、死亡率偏高(一般的死亡率在3~5‰),按肠炎治疗无效。解剖可见肠道出血严重,内容物较少,肾脏轻微肿胀、出血;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偶尔见到腺胃出血,但出血不严重。
2肉鸡中期新城疫
肉仔鸡21~35日龄之间发生的新城疫称为中期新城疫,造成中期新城疫的原因比较复杂,通常是由于免疫失败引起的。本阶段的新城疫多为非典型新城疫,临床症状表现为:死好鸡,但死亡率不高,一般不超过5‰;一般连续3d不增料,有的甚至长达7d以上不增料;有呼吸道症状。剖检可见肠道浆膜(特别是十二指肠)有米粒大的出血斑为特征性病变,肝脏肿大,胆囊肿大充盈,肺淤血,腺胃水肿、出血或糜烂。
3肉鸡后期新城疫
肉鸡35d至出栏这段时间发生的新城疫称为后期新城疫。后期新城疫的发病特点是多为继发或混发,即与H9、大肠杆菌病、支原体等形成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后期新城疫的临床症状为:肠炎过料,瘫鸡增多,死亡率升高(一般在5‰以上)。剖检变化主要表现是:腺胃肿胀或糜烂,乳头出血或消失,肠道弥漫性出血肿胀,肾脏肿大出血,胆囊肿大充盈。如与H9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大肠杆菌,则死亡率更高。在此阶段治疗H9或大肠杆菌病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新城疫的存在,对于肉鸡混感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即“中药+西药+生药”。
4嗜肠道型新城疫
不同日龄的鸡均可发病。个别鸡出现瘫痪,闭眼不食,拉黄绿色稀粪,整个鸡群中有20%的鸡粪带有绿头。解剖可见肠炎病变明显。特别是小肠弥漫性出血。肠壁肿胀,自动外翻,直肠出血,两盲肠中间夹集处淋巴滤泡有枣核样突起或出血。心、肝、肺等脏器无明显变化,胸腹腔内没有细菌感染,很干净。这种肠炎称之为病毒性肠炎。
5嗜呼吸道型新城疫
临床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临床可见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和气喘。有时能听到“咯咯”的喘鸣音,或突然的怪叫声,继之呈昏睡状态。食欲下降,不愿走动,垂头缩颈。当使用抗支原体抗流感和传支的药物效果不理想时,要考虑到是否是由于新城疫所引起。剖检可见非典型新城疫病变。
6嗜神经型新城疫
临床上,由新城疫引起的神经症状比较多见,腿或翅膀麻痹和颈部扭转。早期主要是瘫痪,解剖肠炎病变,后期出现扭颈。
7急性型新城疫
急性新城疫主要特点是30d左右肉鸡急性死亡。临床表现死大个鸡,全群不涨料,个别有呼吸道症状,但不严重。剖检可见十二指场及小肠上有米粒大“病毒斑”,这是急性新城疫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临床应按新城疫来处理。
8慢性型新城疫
该类型多发生于流行后期的鸡群。耐过急性型的病禽,常以神经症状为主,初期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不久有好转,但出现神经症状,如翅膀麻痹、跛行或站立不稳,头颈向后或向一侧扭转,常伏地旋转,反复发作。在间歇期内一切正常,貌似健康。但若受到惊扰刺激或抢食,则又突然发作,头颈屈仰,全身抽搐旋转,数分钟又恢复正常。最后可变为瘫痪或半瘫痪,或逐渐消瘦,终至死亡,但病死率较低。只要前期及时预防和治疗,该阶段可避免。
9典型新城疫
近几年由于免疫程序不合理或免疫方法不当引起,更重要的原因与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有关。通过近几年来典型新城疫的发病情况分析,来自同一种鸡场同一批次的商品肉鸡发病率高过50%以上,所以养好肉鸡选好鸡雏至关重要。而鸡场免疫程序不合理或免疫方法不当与鸡雏母源抗体低会导致典型新城疫的发生。
10非典型新城疫
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如张口呼吸、伸脖缩颈,个别鸡只有拉黄绿色粪便等症状,少数病程长的鸡出现歪头、站立不稳、翅膀下垂、麻痹等神经症状。剖检:腺胃无明显症状,单十二指肠和卵黄蒂上下有出血斑,两盲肠中间淋巴滤泡突起肿胀。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畜牧兽医管理站,郭全永)
上一篇: 农村蛋鸡饲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