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发展高效节粮型畜牧业初探
四川省平昌县位于四川县东北部,米仓山南麓,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司法部、省军区和省发改委定点帮扶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全县幅员2229km2,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耕地面积3.83万hm2,有草山草坡6.91万hm2,可利用面积6.218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90%。饲用植物约450种,野生牧草总贮量60.0万t,耕地面积3.83万hm2,年产粮食36.9万t,农作物秸秆45万t,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5666.67hm2以上,全县可利用饲草的总载畜量达40万个黄牛单位。2013年全县出栏生猪91.2万头、肉牛5.5万头、羊3.87万只、禽242.03万只、兔8.39万只,肉类总产量达7.53万t,禽蛋产量9826t;畜牧业总产值22.7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3.2%,农户人平牧业现金收入2844元,比上年增长409元。畜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1 节粮型畜牧业的概念
2011年,农业部印发了《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中的节粮型畜牧业,是指充分利用牧草、农副产品、轻工副产品等非粮饲料资源,在减少粮食消耗的同时达到高效畜产品产出的畜牧产业,主要包括奶牛、肉牛、肉羊、绒毛羊、兔和鹅等。从不同动物对饲料及其能量和蛋白质的综合转化效率来看,最经济的是生产奶牛、鱼、肉鸡、蛋鸡,生猪生产居中,最不经济的是生产肉牛、肉羊,详见表1。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加快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非粮型饲料资源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生产外,还要发展饲料工业,加强畜禽品种改良和地方良种资源保护,提高饲料粮的转化效率;加大可利用饲料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非粮型饲料的利用率。
2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优势
(1)畜牧业是平昌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一是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平昌县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广大农村积累了较丰富的饲养、防疫、加工等经验。二是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全县无大型污染企业,森林覆盖率53%以上,为养殖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发展优质畜产品奠定了基础。
(2)平昌县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高达45万t,经过科学加工处理后绝大多数都可以作为牛羊等草食家畜的饲料来源,替代部分饲料用粮。其次,“江口醇”、“小角楼”两大酿酒企业及其他食品加工企业每年可产生酒糟等副产品4.5万t,若能将这部分副产物进行科学的处理利用,可为发展牛羊生产的提供重要的饲料来源,减少粮食消耗。
3 存在的问题
3.1 发展观念落后
一是大多数散养农户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户发展观念落后。二是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发展观念落后,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在抓畜牧产业扶持上还缺乏力度。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2 生产方式落后
大部分农户对品种改良、饲料配制、饲草青贮、秸秆综合利用、疫病防控等实用新技术难以接受,继续沿用传统畜牧生产方式。全县养殖环节玉米有效转化率仅65%左右,秸秆综合利用效率还不到30%。
3.3 利益分配失衡
养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养殖农户与生产、加工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处于单纯的买卖关系。养殖农户不仅要承担疫病等自然风险,还要承担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
4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措施及建议
4.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转变发展理念,确立山区现代畜牧业的战略目标。平昌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已有的基础和优势,继续坚持走“种养有机结合,资源循环利用,适度规模集群,突出比较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深化加工流通”的路子。积极推动畜禽业资源重新配置和科技推广,加快畜禽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粮食以外的饲料资源发展草食家畜生产,发展具有平昌特色的节粮型畜牧业。
4.2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惠农政策
全面落实国家重点支持的“规模化饲养、品种改良、疫病防控、肉食品安全”项目及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优惠措施。要不断加强对草食家畜产业的领导,出台促进发展意见,制定发展规划,抓好合理布局;着力解决养殖户在良种补贴、贷款贴息、养殖技术等方面普遍关心的问题,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优惠扶持政策,不断促进草食家畜产业持续发展。
4.3 健全产业体系,带动产业发展
积极扩展销售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组织规模场参与,充分发挥贩运户、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的积极能动性,努力开辟新的市场,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努力实现全县肉牛“产得多、质量高、卖得畅、价格高、效益好”的发展目标。抓好重点专业合作社组织培植,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养殖场(小区)”的产业格局。
4.4 加强科技推广,加快新技术转化
积极探索肉牛养殖新技术新成果的普及推广转化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开展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办班培训等活动,发挥大户示范带动作用,把品质改良、牧草种植、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牛粪综合利用等技术作为推广重点,努力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提高养殖效益。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肉牛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区域化进程,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新型肉牛产业,加快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步伐,把肉牛产业发展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4.5 加强草场资源保护与建设
通过围封、轮牧、限牧、施肥、虫鼠害防治、人工喷灌、品种和草场改良等综合,可解决草场退化、生产能力低等突出问题,并可迅速恢复植被、增强载畜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产品数量,并能保护好生态环境。
4.6 加强地方畜禽资源保护与利用
本地畜禽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等特点,保护和开发本地优良畜禽资源,是发展平昌节粮型畜禽业的物质基础。畜禽遗传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加上需要保种的任务大,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大,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应当逐步增加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投入。
4.7 加强畜禽业循环经济的研究与探索
循环经济强调在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按“物质代谢”和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延伸产业链,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一种集约性的增长方式。将传统农业中的“耕地、种子、化肥-粮食-秸秆副产物”与传统牧业中的“饲料-畜产品-粪尿”这两种各自为单一的线性链条相衔接,形成“耕地、种子、肥料-粮食-秸秆副产物-饲料-畜产品-农业肥料”的有机循环经济体,提高农畜业良性循环体系,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满足人类对食品供应不断增长的需要。
4.8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突出源头控制,做好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加大违禁药品的查处打击力度;对“瘦肉精”等国家严禁使用的违禁添加品,建立全县“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坚持统一领导、协调配合、部门联动、共同打击的工作机制,把饲料、兽药经销商、养殖场、畜禽贩运户、屠宰场、肉品经营户的责任落实到实处。加强动物检疫执法力度,严把产地、运输、屠宰和市场检疫关口,确保疫情不传入、不传播,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畜禽养殖业生产,为实现全县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川省平昌县畜牧食品局,占爱思彭彬周艳丽)
上一篇: 共和县现代高效畜牧业建设的情况及建议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