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母猪猝死症的防控体会

母猪猝死症的防控体会

    秋冬季节,母猪猝死的病例会明显增多,特别是膘情良好的怀孕母猪,约占母猪死亡病例的70%左右。根据发病母猪临床症状和解剖的病理变化,可以诊断为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母猪猝死。该疾病的显著特点是猝死,故治疗对于控制本病的意义有限,我们应以预防为主,控制该疾病在猪场的流行。


1流行病学调查
    某猪场从2006年-2008年10月,母猪猝死的病例较多,而且以膘情良好的怀孕母猪居多,约占母猪死亡病例70%左右,平均每月有3~4头,高峰时达到8头以上,尤以每年的11月份到第2年的1月份高发。根据临床症状和解剖的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母猪猝死(A型魏氏梭菌为主要病原菌,其他因素协同作用)。本病曾在我国的四川、吉林、安徽、河南、山东、福建及陕西等省广泛流行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时易发,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只均可发病。在仔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育肥猪多发于90~180日龄,种猪以繁殖母猪多发。猪只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常来不及救治就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该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


2病原学
    猪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魏氏梭菌为产气荚膜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严格厌氧菌、有芽孢的大杆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可以将其分为A、B、C、D和E型,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形成气肿疽,死亡率不一,B、C、D型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A型毒素广泛存在于温血动物的肠内和环境中,而其他类型的毒素在正常动物体内少量存在。


3临床症状
    突然发病、病程短、死亡快。发病后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发病猪往往是傍晚吃料时正常,第2d上午发现死亡,腹围膨胀明显,敲打后发出敲鼓的声音。有的病死猪鼻孔、口角会有白色泡沫或带血泡沫,肛门张开。


4剖检病变
    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母猪猝死以肠道出血、肠腔充满气体为特征,整个肠腔充气,特别是小肠臌气特征明显,肠壁松弛,使肠黏膜变得薄而透明,盲肠黏膜有出血斑点,内有稀粪且有气体,空肠段出血最显著,呈紫红色;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出血;心肌变软变薄,心肌表面有树枝状充血,心包积液,心耳充血;胃内充满饲料和气体,胃底黏膜脱落、出血;肺充血、出血;脾肿大2~3倍,周边有出血点;肝肿大、质脆;肾瘀血。


5防控措施
    由于该病以猝死为特征,即使对病程稍长的母猪使用甲硝唑、新斯的明、“胃复安”(主要成分:甲氧氯普胺)、卡拉霉素等药物治疗,最终还是以死亡告终。对该病的防控应该以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为主。
1)首先采取药物预防,在所有种猪料中添加“速大肥”(主要成分:维吉尼霉素)100g/t,连用3个月后改为添加50g/t,长期使用。对引进的后备猪也同样添加。
2)做好配种舍和妊娠舍的温度控制,特别是气温变化大的时候,加强防寒保暖和通风工作。
3)加强种猪的饲养管理,降低舍内湿度,特别注意避免母猪定位栏的“水牢”现象。
4)强化消毒,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6体会与讨论
    本病目前虽不是常见病,但此病来势凶猛,表现出症状后难以治疗,且死亡率很高,应引起猪场兽医技术人员的重视。魏氏梭菌常与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如临床上已分离到的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猪场一定要加强饲养管理,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选用针对性强的药物进行预防,杜绝此类疾病的发生。

上一篇: “零排放”的上海农场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