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时值深冬,苏北平原一望无际。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省大丰市,这里有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三个国营农场,分别是川东农场、上海农场、海丰农场。这三个农场在水稻种植、畜禽养殖、淡水养殖等现代农业领域发展中各有所长,在打造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上各有特色。上海农场生态循环产业园地将猪粪、尿液作为资源合理利用,达到污染物向环境“零排放”要求,本刊记者带着好奇走访了上海农场。在上海农场副场长尹劲虎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上海农场旗下的某分猪场,该场占地近10公顷,基础母猪1150头,年上市商品猪28000头。目前使用的是水泡粪工艺,据尹劲虎介绍,“上海农场最大的优势就是猪场配套有足够的林地消纳粪污,但是水泡粪工艺能成熟运用也是个前提。”
目前育肥舍使用水泡粪工艺比较成功,为了配合水泡粪工艺,育肥舍改为全漏缝地板。猪舍之间有8个小型氧化池,用来承载粪污。小型有氧发酵池呈锥形,地上高3m,地下深2m。每个小型氧化池可承载50t的粪尿混合物。每天的粪尿混合物沉积在氧化池中,经过15~20d的小型堆积发酵后,通过地下管道,经过负压泵(7500W)将这些粪污运输到大型发酵池中,经过1.5~3个月的有氧发酵,再经过2个无氧发酵池进行无氧发酵,由负压泵抽出,经过2km的渠道运输到田地里,冬季灌溉麦田,夏季灌溉水稻。该大型有氧发酵池,运用天然堆积发酵原理。每个大发酵池占地5000m3,每个发酵池可承载1000t的粪水混合物,8个发酵池轮换使用,1个发酵池的平均使用周期为1.5个月。
有氧发酵之后进入厌氧发酵阶段。厌氧发酵池地上高2m,地下深3m。顶层上面垫的都是干草,顶层下方是竹网片,竹网片根据猪粪的高度可以上下起伏,可以迫使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溶于水中,减少气味散发,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水泡粪工艺的流程中,有氧发酵近1.5个月,厌氧发酵2个月,一个周期共约105d,粪污就可以全部还田了。经过6年的运作,上海农场这种水泡粪工艺的处理流程变得成熟(图1)。在污水处理方面,农场建有雨污分离设施和粪污分离收集设施。每1万头规模猪建有干粪棚200m2、一级厌氧池750m2、二级厌氧池1200m2、泵房50m2,田间储存池3000~4000m3以及运输管道。尿液和冲洗水通过管道收集,经氧化池好氧发酵,或者厌氧池厌氧发酵,或生物处理,产生的液体经管道或运输工具输入农田灌溉利用或田间粪池中。上海农场水泡粪还田的污水COD(化学耗氧量)目前达到25mg/L,不仅符合国家标准,且已达到欧盟标准。
农场按照欧盟组织“一亩(666.7m2)土地承载5头生猪废弃物”的原则,先期将拥有400公顷的土地作业区和2.6万头生猪规模的分场进行匹配,形成了种养搭配、循环利用的合理生态系统。新建的生物有机肥加工厂能够处理畜牧场2.6万头生猪的大部分粪污。在稻麦种植中,一部分秸秆通过耕作方式的改变直接还田,一部分通过回收进入有机肥厂,用于生产能够改善土质的有机肥,秸秆实现了变废为宝,化学肥料减少使用50%。在稻谷加工中,大米加工后的剩余物砻糠作为稻麦种子低温烘干线的燃料,燃烧后的糠灰还原到农田,对土壤改良和增加有机质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回收的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搅拌添加微生物菌种,生产能够改良土壤的有机肥。整个生态循环的各个产业链所产生的剩余物(废弃物)都能变成另一个产业链的生产原料,实现了零排放。
上海农场坚持“猪田”匹配原则,按照猪粪尿产沼发电、沼渣制作生物有机肥、沼液通过管网生态还田的模式,实现了猪场废弃物的零排放。23万头生猪废弃物全部被作物利用后每年可节约化学肥料、农药超过100万元。至2013年底,这种“废弃物发酵还田模式”已覆盖到全场2400公顷土地和15万头生猪的种养生态循环系统,相信这种“还田模式”不仅会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而且由此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得到体现。
上一篇: 规模化猪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初探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