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论中国猪种对世界猪种持续、深远的影响

论中国猪种对世界猪种持续、深远的影响

中国家猪驯化历史持续而久远

     本刊:现在家猪的品种起源主要是哪些地方?

     李宁: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家猪大致有7个起源,也就是说有7个地方把野猪驯化成了家猪。但实际上对养猪工业影响较大的只有2个,一个是欧洲起源,还有一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起源。这2个起源约占了世界驯化猪遗传资源的98%,剩下的5个地方只有2%左右的贡献。而这98%里中国差不多又占了2/3,也就是说70%左右是中国猪贡献的,欧洲只占了1/3,确认中国在世界家猪驯化历史上是一个主要的较发达的国家,我们远远超过欧洲,对猪的育成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一方面,通过考古和文字记载等表明,中国在家猪的驯化历史是源远流长且贡献较大的,但是实际上这部分贡献在现代社会很少被认知和感受到。中国地方猪品种非常多,但在养猪工业的现代化中起到的作用似乎不是特别突出。大部分人认为是欧洲起源猪种对现在养猪业影响巨大,如杜洛克、长白、大白很多教科书也认为欧洲起源贡献大。但2003年开始,一切看法得以改变!

     这一年,欧洲启动了跨欧亚大陆猪的起源研究,该研究基于分子生物学水平。同一时期分子生物学、分子考古学开始兴起。我们可以通过基因来推算出这个品种是什么时候开始驯化的,精确判断家猪的起源究竟在哪里。项目第1期研究的全是欧洲猪,2006年欧盟启动项目第2期,将欧洲猪和亚洲猪进行比较,我也参与了这一阶段的研究,2009年、2010年陆续发表了很多相关的研究论文。

     研究结果证实了欧洲猪是现代猪种的主要贡献地之一,但是欧洲猪的贡献是近一两千年才有的,它无法追溯到上万年的历史。在三四千年前,欧洲的野猪还没有变成家猪,那时候欧洲也有养家猪的,但是那时候它的家猪不是欧洲本土的,是中东运过去的。也就是说要追溯到万年以上的话,欧洲家猪的驯化历史有断层。随着发展欧洲确实也把少量的一些野猪驯化成了家猪,但早期的养猪文明不是很厉害。

     为什么我们判断几千上万年前欧洲没有家猪呢?因为挖出来那时候家猪的遗传基因跟中东的是一样的,中东的猪大部分是从中国运过去的,中国猪从西亚、中亚带过去,我们的猪的驯化是连续的,将中国发掘的8000年前、6000年前、3000年前等不同时期遗址中猪的DNA提取出来,进行比对,我们能准确地判断出来前后代是连续的。分子考古学可通过计算C原子的衰变,精确得知猪骨骼的年份。其他的文化也能佐证这个时期的判断准确性,如陪葬品是贝壳等,你能判断可能是原始时期,如果是青铜器为主那应该是商周时代的等。很多方面都能综合验证这是多少年前的猪。

     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猪的任何痕迹,却在一个时期突然集中出现很多,而且一旦有了,这些猪就跟现代猪差不多,没有驯化历程。猪从野猪变成家猪的驯化是需要历史的,野猪的前胸、獠牙要退化,后臀的肉要不断累积,变得越来越发达,前躯越来越小。野的动物一般前躯较发达,比如美国的野牛。

     而中国猪在本土有上万年的、连续的历史印记,即中国猪从野猪变成家猪,上万年的驯化过程没有中断。

中国猪基因贡献的量化指标

     本刊:有具体的影响指标吗?

     李宁:多年来尽管有记载罗马时期中国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到了欧洲很多国家的历史性记载,而大约克猪最初的名字叫中国大白猪,说明中国猪对世界猪种育成的贡献之大。但是影响到底是多大呢?怎么量化?

     我们进行了大量详细的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去比较欧洲猪和中国猪的遗传基础,发现欧洲猪中不同程度含有中国猪血缘,从0%~80%不等,最多的大白猪有80%左右的血缘都是来自中国猪。

     当代养猪工业使用的主要品种,长白、大白含有如此高的中国猪血缘,说中国猪对世界的现代养猪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点不为过!

中国猪起源比欧洲猪早的基因密码

     本刊:怎么证明欧洲猪基因来自于中国猪?

     李宁:分子生物学假设基因的突变是固定的,就是说一个新基因出现所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那我们假设有很多猪在这里,谁的基因最多,谁的年纪就应该是最大的,就跟通过年轮判断树龄原理一样。研究得出中国猪被时光留下的印记最多,中国是世界上家猪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现有的欧洲猪含有的遗传基因大部分是中国猪的,而中国猪的历史又比它悠久,便能判断这基因的流动是单向的。

中国猪对现代养猪工业的贡献是持续的

     本刊:中国猪对近几十年世界的养猪业有哪些改进?

     李宁:研究发现,当代长白猪含有很多梅山猪的血统,它以前只有广东大花白等南方猪的血统,但现在看来它有梅山猪的血统,而在上世纪中国的梅山猪、枫泾猪等大量出口到法国等国家,特别是80年代初我们通过赠送和别的国家来引种输出了大量太湖猪,他们把太湖猪的血统掺入了猪的育种里,形成了当代长白猪的新的高产仔数品系。这是中国猪对近30多年来的贡献,贡献是持续的。

开发利用优质基因,重振养猪大国辉煌

     本刊:目前哪些先进的技术或手段能有助于地方猪的开发、利用?

     李宁:我们做了很多中国地方品种遗传资源的分析,一方面是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猪肉、风味好的猪肉的需求增强,包括北京黑猪等地方品种优质猪肉产业开始形成。不仅猪肉优质,中国地方品种有很多非常独特的优点,有很多优良性状未被充分利用。太湖猪等的高产仔数世界公认,民猪抗寒能力强,而现代很多小猪不用保温箱就拉稀甚至冻死。另外中国猪的抗病力也非常了得,最新发现有几个猪种能100%抗蓝耳病。

     地方猪有那么多优良的基因(抗病、抗应激、耐粗饲等),但是也掺杂着不良基因,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低是地方品种的核心的缺点。通过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要去芜存菁,把先辈们创造的优良资源延续下去并非没有可能。

     我们已成功通过基因编辑,导入生长速度快的基因使得小香猪都能长到120kg,体型大了1倍,这是传统育种手段几十年都难以完成的,如果再在杜洛克、长白等猪身上进行改良,那更不可想象,长到五六百千克都可能;我们曾为提高猪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对猪进行改造,试验的模型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超过了三文鱼,使得猪肉更健康更有营养。

     我知道有好几个地方猪种都抗蓝耳病,但是它们生长慢、饲料报酬低,不符合现代工业化养猪的水平,杜长大符合现代养猪业的水平但是不能抗蓝耳病。蓝耳病是养猪业的艾滋病,是世界性难题!如果能做到引入地方猪的血缘让你养的杜长大不再得蓝耳病,其他国家不来中国引种到哪儿去引?就这一个性状对世界的贡献就不得了!我们的祖先已经给我们选留下了抗蓝耳病的基因,把抗蓝耳病的那一段基因序列准确定位,通过现代的生物技术,进行基因的重新编辑组合,植入到别的猪体里使得别的猪种也能抗蓝耳病。这样的工作我觉得企业家、专家应该有信心去实现。把外来品种和中国品种的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才是我们最想要的。

     保种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利用,宝藏就得挖出来才叫宝藏,在地底下埋着就没有任何价值。

     后记:从历史到现在中国猪对欧洲猪乃至世界养猪业的现代化均做出了重大贡献。那时候中国在养猪方面是老大,所以外国到中国引种,我们的养猪业曾经辉煌过!而现在时移世易,不可否认欧美国家成为了养猪大佬,我们得从它们那引进杜长大发展养猪业。当代的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怎么能重振昔日养猪大国的雄风!

上一篇: 微评:你心目中的猪育种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