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镇江市奶牛生产发展情况调查和思考

镇江市奶牛生产发展情况调查和思考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北揽长江,西接南京,南与常州、无锡、苏州联构成苏南经济板块,处于上海经济圈走廊,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镇江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十分便捷的交通条件,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104国道等穿境而过。
    全市土地面积157 300hm2,其中丘陵山地占51.1%,圩区占19.7%,平原占15.5%,水面占13.7%。草山草坡较多,适合种植玉米、牧草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引进了一批适合我市种植的牧草,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微贮等处理而成为优质的奶牛饲料来源,自1998年以来奶牛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奶牛生产发展变迁
    从1993~2003年的20年,镇江市的奶牛养殖无论是从养殖数量还是分布区域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1 养殖数量上升
  由表1可以看出:1998年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养殖数量上升。从1993~1998年稳定在1 100头左右,1999年由开始的1 200头发展至2000年的2000头,2001年的3 200头一路上升至2011年的6191头,随后2012年略有下降,2012年底存栏6115头,2013年10月底存栏5 809头。
1.2 养殖区域从原来的近郊养殖过渡到以丘陵山区养殖为主
  2003年后,扬中市、京口区、新区出现了无牛等大牲畜区、县。2001年开始句容、丹阳市的养殖数量发展较快,尤其是句容市由1999年的100头上升至2000年的700头直至2006年3 666头。镇江长江乳业有限公司为城市建设的发展,自2009年开始由原来的近郊搬迁至丹徒县境内的丘陵山区,从而使市辖区奶牛数量下降,丹徒区的养殖数量上升。
1.3 养殖方式由规模养殖场饲养和养殖户饲养并存转变为规模养殖场饲养和养殖小区饲养
  镇江市的奶牛养殖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由镇江长江乳业有限公司的近郊养殖和丹阳练湖农场2家,至2000年增加了丹徒区的国营茶场饲养100头,至2000年后的农户养殖,发展至今天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两种养殖形式。尤其是奶牛养殖大县句容从2000年到2010年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县级以上规模养殖场(存栏20头以上)2008年末存栏3 666头,最多时养殖户约有36家。2009年开始受地方土地大面积拆迁整合、养殖成本的不断加大以及人工工资不断上涨和奶牛粪便处理等因素的影响,奶牛养殖量有所下降,养殖模式从农户散养逐步过渡到目前的养殖小区和养殖规模场(户)。2012年末我市奶牛存栏5 887头,有8个养殖规模场和6家奶牛养殖合作社,养殖户基本进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和规模场养殖量占97.74%。


2 存在问题
  我市奶牛的养殖量20年来翻了6倍,生产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存在着饲养量不稳定、养殖小区奶牛养殖户流动性大、生产水平较低、新技术普及率不高、粪污治理不到位、奶源质量不稳定、饲养人员文化素质低、饲料和人工成本的上升等影响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2.1 养殖业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尤其是养殖用地难以落实
  《畜牧法》上虽然有明文规定养殖用地等同农业种植用地,但养殖场(户)的畜(禽)舍搭建、用电、通水等建设在地方政府的土管、城建等部门几乎办不到合法手续,更享受不到一些优惠政策。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城镇建设的需要,奶牛养殖场拆迁补偿不到位、新建用地难以落实,更不要谈粪污处理、农牧结合用地了。
2.2 中、小养殖场融资难
  畜牧生产养殖的都是“活口”,规模生产投入都较大。按养殖100头奶牛核算,牛舍、牛床及管道和挤奶机械要投入70多万元,再加上堆粪场及生产污染处理设备、场区道路建设、电力设备、通水、人工工资等间接生产成本在50万元左右,总投入在120~130万元。由于畜(禽)舍大多无相关建设手续,无法进行资产评估,因而无法在银行抵押贷款。
2.3 生产盲目性较大、缺乏科学规划、环境污染严重
  我市奶牛养殖小区均是在2005年前建设,在发展奶牛生产时基本都没有进行生产可行性论证,由于当时对于养殖企业的污染还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在建设初期均没有注重污染治理方面的工作,个别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小区缺乏科学规划,存在环境污染隐患。奶牛粪便应用目前为堆肥农田利用、制作有机肥或养殖蚯蚓。有的奶牛场(户)化粪池及污水处理设施未跟上,所以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显现。到目前为止,全市除镇江长江乳业、丹阳练湖、句容市茅山丁庄奶牛专业合作社建设了有机肥生产车间和沼气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外,其他的奶牛养殖场虽然建设了废(尾)水处理设施,但不能正常投入运行,还有一部分养殖场还未对废(尾)水处理进行综合利用。企业投入污染治理能力有限,而奶牛养殖既不给县、镇级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又不能增加就业,随着我市生态市的建设,奶牛养殖场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地方政府的包袱。
2.4 农户牛群品质差,饲养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先进技术推广难
  总的来讲,我市规模养殖场饲养的奶牛品质较好,能及时推广新技术,做到选种选配、推广应用全混合日粮技术(TMR)、秸秆利用、青贮饲料、奶牛双规制养殖以及种草养畜等;奶牛养殖户饲养的奶牛与2000年养殖发展初期相比,牛群的品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牛群品质还比较差,养殖小区内养殖户流动性大,生产随意性大,对奶牛品质培育注重不够,有一部分奶牛血缘不清、品种不纯、外貌品质不良、产奶量偏低。
    由于本地劳动力不愿从事奶牛养殖,饲养人员大多从外省市招募,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更增加了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难度。
2.5 法律意识淡薄,食品安全认识低
  奶牛规模养殖场(户)对有关法律法规观念淡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及《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没有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取得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的单位仅有3家,认定规模为1 200头奶牛,这与生产发展很不适应。在平时的奶牛养殖过程中,部分奶农没有能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对饲养管理过程中的违禁投入品控制意识不够,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两病”监测也没有认真执行,给乳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2.6 奶农组织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
  全市目前没有市级的奶业协会运行,与乳品加工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使每个养殖场(小区)与奶源企业形成单打独斗的局面,在奶牛疫病的防疫和治疗方面缺乏技术骨干和防疫用品,很多奶农都是到上海、南京等地大型奶牛养殖场请师傅或购买疫苗和药品,这也加大了生产的风险,奶农养殖效益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奶牛饲养规模的提高,影响了产业化的发展。小区综合配套建设滞后,除挤奶和销售基本上能够做到统一以外,其它统一管理措施实施难度较大,小区作为现代化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科技进步的载体,其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7 惠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
  奶牛的“良种补贴”、后备奶牛的补贴及“两病”监测的费用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让基层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


3 我市奶牛生产发展的潜力
  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以巴氏奶生产为主的发展方向,需要发展本地奶牛养殖;我市独特的地理位置,适合发展奶牛养殖。
3.1 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需要发展本地奶牛养殖
  2008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通知》江苏省制订了《江苏省奶业整顿和振兴实施方案》,《方案》对加强奶源基地建设、生鲜奶收购管理、严格奶制品生产管理,确保奶制品市场供应和全面加强奶制品行业质量监管提出了明确的措施。根据《方案》江苏奶业的发展目标是发展精致奶业,精致奶业有三点:其中一点是必须坚持有当地适度规模饲养,以保证提供优质奶源。除了企业自身饲养一定量的奶牛外,当地的农户也饲养一部分,通过合作社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这就决定了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2种奶牛养殖方式的共存。
3.2 以巴氏奶生产为主的供应需要,需要发展本地奶牛养殖
  以保留牛奶营养为目的,采用低温杀菌工艺处理的巴氏鲜奶具有“纯天然、原汁原味、保持活性”等特点,是我市我省乃至中国乳业的发展方向。资料显示,在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外市场,巴氏鲜奶的市场份额比例占到了90%以上;在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市场更高达99.3%。台湾目前市场年销售的乳制品,鲜乳所占比例最大,原料乳约有90%被制成巴氏鲜奶,其次是发酵奶和调味奶。鲜奶在我国只有20%~30%,分析原因由于十多年前主要矛盾是没有奶供应,我国奶牛饲养和乳品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北方,而消费增长主要集中在南方,常温能适应当时的市场需求。目前乳品消费的矛盾已经转化为有没有好奶,这对巴氏奶发展是一个机遇。
3.3 我市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位置,适合发展奶牛养殖
  我市丘陵山地占51.1%,草山草坡较多,适合种植玉米、牧草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引进了一批适合我市种植的牧草,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微贮等处理而成为优质的奶牛饲料来源。自1998年以来奶牛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奶牛的规模养殖已有一定的基础。同时我市处于上海经济圈走廊,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交通发达,运输条件优越。


4 加快我市奶业生产健康、高效发展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我市的奶牛养殖业正处在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重要转型期。大力发展现代奶牛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4.1 加大政策支持,推进奶牛规模养殖发展
  奶牛养殖是公认的节粮、经济、高效的产业。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丘陵山区综合开发中应把奶牛养殖发展放在优先的地位,在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中予以倾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为奶牛的规模养殖健康、有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下达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并于10月下旬追加投资计划。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奶业发展的重点将集中在规模化养殖、提质、增效,提高奶牛单产水平与原料奶质量安全水平方面,国家将在奶牛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优质苜蓿和青贮生产基地建设、奶牛重大疫病的控制以及主要疾病的净化、奶牛场粪污处理与农牧结合、原料奶质量安全等方面,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我们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项目的申报、实施来加快现有养殖场和小区的标准化改造,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4.2 改变产业链组织模式,破解提高奶农收入的难题
  受饲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养殖污染治理成本加大、鲜奶收购价格低位徘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奶农饲养奶牛效益不高,甚至亏损,卖牛、杀牛情况时有发生,致使奶牛存栏量下降,从而造成全国性生鲜牛奶紧张,奶源价格过快上涨。优质奶源不仅是来源于自有牧场,合作牧场、奶牛小区是优质奶源的重要来源。可以通过乳品龙头企业参股的形式,提高规模养殖场的生产能力。奶牛小区的合作模式是政府出地,确保三通(水通、路通、电通),农民盖房,自行养牛,企业投入挤奶、收奶设备,统一挤奶和管理,实现共赢。农户的奶牛全部进入小区统一挤奶、统一防疫、统一饲喂,小区由乳品企业派人监管,坚决杜绝中间商,奶户养牛、企业挤奶,现场计量,按月付款。破解提高奶农收入的难题,提高奶农养殖的经济效益。
4.3 推广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水平
  两方面:一是奶牛的自身品质的提高,二是饲养人员素质的提高。奶牛养殖是科技密集型产业,从事奶牛养殖生产者的素质和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学技术在奶牛养殖生产中的运用效果。因此应对奶牛养殖生产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普及科学养牛知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科技培训,以提高奶牛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水平。加快品种改良步伐。积极搞好奶牛选育繁育,大力推广应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加快高产奶牛核心群建设,加快高产奶牛扩群繁育速度。积极推行TMR日粮饲喂、秸秆青贮、氨化、微贮、人工牧草种植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奶牛养殖的综合效益。
4.4 科学规划建设,防止养殖污染
  在规模养殖场和小区的建设时期就将环境问题列入规划建设。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示范奖励等措施,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支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改造。支持沼气制取、有机肥生产等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沼渣沼液输送和施用、沼气发电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实施“三分离一净化”等手段以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处理和利用难度,降低处理成本。大力推广沼气、生物有机肥和农牧结合综合利用技术,做到畜牧发展和粪便综合利用同步推进,实施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和资源集约利用,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4.5 成立奶牛养殖协会,组成利益共同体
  把分散的奶牛养殖场户结合起来,组成奶牛养殖协会,形成利益共同体,保护自身利益,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生产,杜绝掺杂造假,加强行业自律。

上一篇: 鸡传染性贫血对生产鸡群的免疫抑制影响试验研究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