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解明华 彭海生 鲁富有 陈俊秀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省普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 近几年来,低致病性禽流感已成为养禽业的常见病和高发病, 往往因免疫程序不合理或漏免引起, 给养殖者造成了严重损失。笔者就宁洱县某蛋鸡场发病就诊病例, 从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检查、病鸡剖检、 实验室诊断、 药物治疗、 免疫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同时阐述了低致病性禽流感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 蛋鸡,低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诊断,防治
2013 年一季度, 宁洱县某蛋鸡场处于产蛋高峰期的两批蛋鸡群相继在短期内发生以采食量、产蛋量下降, 呼吸道症状和低死淘率为主要症状的疫病[1]。笔者会同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肖啸教授到现场调查发病情况, 并进行病鸡剖检, 临床初诊为疑似低致病性禽流感。同时采取病料送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室进行 PCR 检测,诊断为低致病性禽流感。
1流行病学调查
发生与上述症状相同疫病的鸡群已是第 2 批,第 1 批 6000 羽蛋鸡发病后他人诊断为散发性鸡新城疫或产蛋下降综合征,经加强免疫鸡新城疫疫苗和产蛋下降综合征疫苗后,产蛋量无明显上升而淘汰处理, 造成了巨大损失。
1.1饲养环境调查
该鸡场已建 20 余年,是一个长期饲养的老鸡场。 鸡场离城区约 4 km, 隔离相对较好。 四周围墙与外界隔离, 鸡舍周围有少量大树, 鸡舍屋顶有通风窗, 四周门窗宽大, 通风条件良好。机械清粪, 自动饮水系统和自动光照系统良好。地面清扫干净, 无刺鼻异味, 饲养管理执行到位。
1.2鸡群临床观查
鸡群 43 周龄,应高亢鸣唱的鸡群叫声稀少, 音调低弱。羽毛松散, 精神不振, 对刺激反应迟缓。鸡冠顶部暗红, 有的鸡冠薄白歪倒、 萎缩, 外覆白色角质层, 可用手搓掉。有轻度呼吸道症状, 两鼻孔周围附有饲料; 体重下降, 轻度消瘦, 触摸耻骨间距 3 指以下。 轻度拉稀, 以拉绿色稀粪为主, 混有少量黄色、白色物质,且消化不良。
1.3采食量调查
饲料为自拌料, 预混料使用知名品牌, 玉米质量优、 无霉变, 使用脱霉剂, 发病前后饲料配方均未作改变。调查统计表明,发病前 1 个月平均采食量117.76 g/ 日 / 羽, 发病开始后 5 d 内下降到最低采食量 90.76g/ 日 / 羽, 下降 27g/ 日 / 羽, 下降幅度达29.75%, 采食量下降明显。 最低采食量维持 11d 后缓慢上升,再经过 14 d 后采食量上升到最高值114.32g/日/羽, 后又稍有下降, 维持在110.05g/日/羽,且恢复不到发病前的采食量。具体结果见图 1。
1.4产蛋情况调查
1.4.1产蛋率
鸡群 115 日龄 (16.4 周 ) 产第 1 枚蛋, 183 日龄 (26.1 周 ) 达到产蛋高峰量的 96.5%, 维持 90%以上产蛋率 110 日, 直到 292 日龄 (41.7 周 )发病。统计数据表明,发病前一个月平均产蛋率为94.32%, 发病后产蛋率逐日下降, 2 周内下降到最低49.74%,下降幅度达 47.26%,后产蛋率又逐日上升, 经过 39 日 (5.6 周) 后产蛋率上升到 81.82%维持不再升高。见图 2。
1.4.2蛋重
统计分析表明, 发病鸡群产蛋率下降的同时,蛋重也随之下降。发病前平均每枚蛋重61.23 g, 每 kg 蛋个数 16.33 枚。 发病后蛋重逐日下降, 约经 1 周最低下降到 51.82 g/ 枚, 蛋重平均下降 9.41 g/ 枚, 下降幅度达 15.37%; 每 kg 蛋个数上升到 19.3 枚,每 kg 增加 2.97 枚,增加幅度达18.19%。 每枚蛋重下降到最低值后又逐日上升且经过 2 次上升后不再上升,第 1 次约经 1 周上升到61.66g/枚, 经过1周蛋重又再次下降到 54.68g/ 枚,又经 1 周第 2 次上升到 59.09 g/ 枚后不再上升。 每枚蛋重比发病前降低 2.14 g, 降幅达 3.50%, 而 1 kg蛋个数增加 0.59 个, 增加 3.61%。见图 3。
1.4.3蛋壳质量
发病期砂壳蛋和软壳蛋明显增多, 蛋壳颜色深浅不一、 斑点增多、 蛋壳变薄, 破损蛋增多。据统计, 发病前平均畸形蛋率在 0.52%以下,发病 3 周后最高增加到 13.48%,增高 25.92 倍, 达到最高值后畸形率又逐日下降,经 2 周后畸形率维持在 3.35%, 比发病前高 6.44 倍。加上漏到粪坑的软壳蛋, 实际数据还要大很多。具体结果见图 4。
1.5死亡率调查
统计分析发现,鸡群饲养到产第 1 枚蛋前, 育雏、 育成率达到 97.89%, 没有发生过严重的疾病。 产蛋期发病前平均死淘率为 0.64%/ 月,发病期增至1.14%/ 月, 增加 1.78 倍。具体结果见图 5。
1.6免疫程序调查
免疫记录表明, 该鸡群免疫鸡新城疫 7 次, 其中弱毒苗免疫 4 次, 雅贝克新支二联弱毒疫苗 3 次, 广东永顺 1 次;油乳剂灭活苗免疫 3 次,均为青岛易邦;低致病性禽流感 H9 20 日龄和 100 日龄各免疫1 次, 均为青岛易邦; 高致病性禽流感 H5 30 日龄、75 日龄和 135 日龄各免疫 1 次,青岛易邦 2 次, 广东永顺 1 次; 减蛋综合征 95 日龄免疫 1 次, 青岛易邦。 发病前 1 个月送普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 90%以上。
2病理剖检
临床剖检 10 只病鸡, 见鼻孔周围附有少量饲料粉末;鸡只营养良好,皮下组织及肌肉形态颜色正常, 无可见病变 (10/10 ) 。口腔、 鼻窦和气管充满大量粘液 (10/10 ) 。心、 肝、 脾、 肺、 肾、 肠管、 腺肌胃无可见病变, 仅见卵巢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卵黄, 卵黄萎缩、 液化呈松散状 (7/10 ) , 见图 6。卵黄表面充血明显(10/10 ) 。病变严重的整个腹腔充满大量脱落后破裂的卵黄液 (3/10 ) , 有的形成大量淡黄色干酪样物质 (3/10 ) , 见图 7。 胸 (腹 ) 气囊、 肠系膜、 子宫体被卵黄污染, 引起增生增厚 (2/10 ) , 见图 8。严重的引起整个腹腔卵黄性腹膜炎 (1/10 ) , 整个腹腔污秽变为暗黑色, 引起整个肠管粘连 (1/10 ) 。子宫体内充满大量乳白色液体 (10/10 ) 。盲肠扁桃体、 卵黄脐痕迹轻度肿胀和轻度出血 (8/10 ) 。
3诊断
3.1临床初诊
3.1.1临床初诊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病理剖检等综合分析, 初诊为疑似低致病性禽流感。
3.1.2鉴别诊断
与鸡新城疫和减蛋综合征鉴别诊断。
①发病日龄不同:低致病性禽流感好发于成年蛋鸡, 该病例 290 日龄发病正好相符, 且发病前 1个月检测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 90%以上, 发病的可能性不大, 可以排除。
②死亡率不高, 排除鸡新城疫可能, 鸡新城疫可发生于任何日龄的鸡且死亡率较高。
③有呼吸道症状、 采食量下降明显, 排除鸡新城疫和减蛋综合征可能。
④产蛋下降明显, 2 周内产蛋下降 47.26%,与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为产蛋急剧下降 50%左右相符;鸡新城疫的产蛋下降相对温和, 约在 30%左右。
⑤剖检病变不同, 低致病性禽流感卵黄充血、 萎缩、 液化明显, 输卵管内白色炎性分泌物较多,而鸡新城疫以腺胃和肌胃的肿胀、 出血为主要特征。
⑥蛋壳品质不同, 低致病性禽流感表现蛋壳品质严重下降, 畸形蛋、 破壳蛋、 无壳蛋明显增多, 而鸡新城疫多表现蛋壳变薄,蛋壳颜色变浅。
3.2实验室诊断
病料送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进行低致病性禽流感 PCR 检测, 结果与初诊相同, 确诊为低致病性禽流感。
4防治措施
4.1治疗措施
初诊为疑似低致病性禽流感后,建议业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疗效显著, 6 周后产蛋率由 49.74%上升至 81.82%。 主要措施如下: ①带鸡消毒: 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晴天中午实施带鸡消毒, 鸡体、 鸡笼、 四周墙壁、 地面, 每天 1 次, 连续消毒 2 周。②抗感染治疗:在饲料中群体投氟苯尼考、清瘟败毒散等药物, 预防和治疗腹膜炎。③提高机体抵抗力: 投喂黄芪多糖、 金刚烷胺、 维生素 C、 复合维生素 B、 左旋咪唑等药物以增强鸡群抵抗力。④改善卵巢机能: 鸡群体质稍有好转后在饲料中投增蛋素,帮助卵巢机能的康复再生。⑤紧急免疫:紧急免疫低致病性禽流感油乳灭活疫苗。
4.2免疫程序
发病期业主尚有一批 13 周龄的育成蛋鸡, 建议在原免疫程序基础上,于开产前增加免疫低致病性禽流感油乳灭活疫苗 1 次。经跟踪调查表明,鸡群45 周后维持在产蛋高峰期, 死淘率正常, 没有高峰期采食量下降、 产蛋量下降、 蛋壳质量下降和死淘率增加的症状发生。
免疫程序要结合本场发病情况来制定。对于发生过疑似本病的鸡场, 饲养肉鸡须实施 2 次免疫, 饲养蛋鸡须实施 4 次免疫。 14 日龄首免, 到 35 日龄时实施二免, 蛋鸡须到 56 日龄时实施三免, 开产前 16周达到 112 日龄时再实施四免。
5结论分析
本病例为典型的蛋鸡低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以采食量下降、 产蛋量下降、 蛋壳质重下降和死淘率增高的 “三降一增” 为典型表现症状, 并伴有轻度呼吸道症状。以卵黄充血、 卵黄萎缩、 卵黄液化、 卵黄破裂和卵黄性腹膜炎为主要剖检病变特征。本病例发病原因为免疫程序不符合本场实际,低致病性禽流感仅免疫 2 次,产生的抗体不足而引发本病。对于老饲养场, 周围靠山、 有树木、 鸟类较多, 无法隔绝外来污染,同时本场引种时也难免带入低致病性禽流感病原。低致病性禽流感属国家二类动物疫病, 死亡率相对较低, 常在 5%以下, 发病鸡群不必扑杀, 不属于强制免疫病种,临床上只要诊断正确、投药及时、正确使用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本病。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主动做好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免疫, 使鸡群产生有效的抗体是养禽业的首选,适时做好带鸡消毒是防止疫病发生的措施之一。
下一篇: 猪伪狂犬疫苗免疫效果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