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办法
焦银彩 河北省石家庄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该病的潜伏期为2-3 天,易感鸡群感染后突然发病,病程一般在一周左右,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 病初可见个别鸡突然发病,精神不振,1-2 天内可波及全群。 患鸡精神沉郁, 食欲下降,羽毛蓬松,翅下垂,闭目打盹,腹泻,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内含有细石灰渣样物,干涸后呈石灰样,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畏寒、挤堆,严重者垂头、伏地,严重脱水,极度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后期体温下降。发病后1-2 天病鸡死亡率明显增多且呈直线上升,5-7天达到死亡高峰,其后迅速下降。病理变化:病鸡脱水,肌肉发干、淤血,胸肌、大腿外侧有时可见点状、条状出血;法氏囊外观肿大,有胶冻样附着物,充血或质地较硬,色苍白,剪开后可见黏膜出血、坏死,囊内有灰白色或血色分泌物;发病初期法氏囊肿大,后期萎缩,肝胀呈条纹状,苍白色;肾脏常见苍白、肿大,有尿酸盐沉积,输尿管苍白、肿大、变粗;少数病例可见到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条纹状出血。
2. 鉴别诊断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硒和VE缺乏症都出现肌肉出血,但缺硒和缺VE时无法氏囊病变,饲料中补充硒和VE后,病症逐渐减轻或消失。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鸡新城疫都有可能出现腺胃乳头及其他器官出血,但鸡新城疫病程长,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无法氏囊特征性病理变化。
(3)鸡传染性贫血多发生于1-3 周龄的雏鸡,病鸡骨髓黄染, 翅膀或腹部皮下出血 (又称蓝翅病),胸腺、法氏囊萎缩。
(4)发生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鸡表现鸡冠苍白、精神沉郁、内脏器官和肾脏出血以及胸肌、心肌等部位有小白色结节或血肿,结肠上有小的囊肿。
3 防治措施
(1)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
鸡法氏囊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患病鸡舍病毒可较长时间存在,因此如何清除饲养环境中的法氏囊病毒成为控制该病的关键措施。
加强日常消毒,病毒耐酸(pH2)但不耐碱(pH12)。 对发病鸡群施行 0.2%过氧乙酸带鸡消毒,每天一次;同时对鸡舍周围以及被病死鸡污染的场所、用具,用次氯酸钠、福尔马林和含碘制剂等彻底消毒,以切断传染途径,阻止疫病蔓延。
(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高度减毒的活疫苗免疫难以抵抗vvIBDV 的感染,兽医应选用免疫原性好的中等毒力疫苗,增加接种剂量,于 2-3 周龄进行首免,并经 2-3 次重复免疫接种,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此外,使用较中等毒力疫苗毒力稍强的残毒疫苗,因其可突破较高的母源抗体而使鸡尽早地建立坚强的主动免疫,这样就能减少vvIBDV 感染的机会,从而达到控制IBD 的目的。 法氏囊组织灭活油佐剂疫苗单独或与活疫苗联合使用,在7-14 日龄时免疫接种,也是控制vvIBDV 的好办法。 种鸡以IBD 油佐剂苗免疫, 其子代的母源抗体比较一致,离散度小,适时接种疫苗后鸡群可整齐地产生主动免疫力。 总之,制定有效的免疫预防程序是控制vvIBDV 的关键措施。
(3)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育雏舍温度3-5 度(特别是冬春季);饮水中投入多维葡萄糖及0.1%盐水,这对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脱水有重要作用,如果有条件配置口服补液盐则更好,以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
(4)对病鸡或发病鸡群进行紧急防治
用 IBD中等毒力疫苗倍量对全群鸡肌肉注射或饮水进行紧急接种,可起到减少死亡的效果。 降低病鸡群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降低到 15%左右),提高一倍维生素的含量。 如发现有继发性传染病,应及时针对性地采用药物治疗,以减少损失。 在发病早期用高免血清或康复鸡血清每只注射1.1mL, 其效果显著。在发病周期用高免蛋黄液进行全群注射,可迅速控制疫情。应用抗病毒 1 号,1-2mL/kg 体重进行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每天 1 次,连用 1-2 天,也有明显效果。
上一篇: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述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