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奶牛分娩胎膜滞溜
母牛分娩出胎儿后,如果胎衣在12 小时内不能排出 , 就称为胎膜滞溜或胎衣不下。此病一般虽不致引起死亡,但常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和不孕,迫使有些母牛被提早淘汰。据统计,此病的发病率一般在8.2%,如果奶牛场饲养管理不善,甚至会高达25%-40%。
1 病因
1.1 产后子宫收缩无力
饲料单纯,缺乏钙、硒以及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E,消瘦、过肥、老龄、运动不足和干奶期过短等都可导致牛发生子宫弛缓。胎儿过大、流产、早产、生产瘫痪、子宫捻转,产后未能及时给仔畜哺乳, 致使催产素释放不足,影响子宫肌的收缩。
1.2 胎盘未成熟或老化
胎盘平均在妊娠期满前 2~5 天成熟,成熟后胎盘发生一些形态结构的变化,有利于胎盘分离;未成熟的胎盘,不能完成分离过程。因此,早产时间越早, 胎衣不下的发生率越高。胎盘老化时, 母体胎盘结缔组织增生,母体子叶表层组织增厚,使绒毛嵌闭在腺窝中,不易分离;胎盘老化后,内分泌功能减弱,使胎盘分离过程复杂化。
1.3 胎盘充血和水肿
在分娩过程中,子宫异常强烈收缩或脐带血管关闭太快会引起胎盘充血,使绒毛嵌闭在腺窝中。 同时还会使腺窝和绒毛发生水肿,不利于绒毛中的血液排出。水肿可延伸到绒毛末端。 结果腺窝内压力不能下降,胎盘组织之间持续紧密连接, 不易分离。
1.4 胎盘炎症
妊娠期间如果胎盘受到各种感染而发生胎盘炎,会引起其结缔组织增生, 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发生粘连。
1.5 胎盘组织
牛胎盘属于上皮绒毛膜与结缔组织绒毛膜混合型,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联系比较紧密,这是胎衣不下多见于牛。
1.6 其他原因
除上述主要原因外,胎衣不下还和遗传因素、饲养管理失宜、激素紊乱,胎衣受子宫颈或阴道隔的阻拦有关。
2 处理措施
胎衣不下的治疗原则是: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防止胎衣腐败吸收,促进子宫收缩, 局部和全身抗菌消炎,在条件适合时可剥离胎衣。胎衣不下的治疗方法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两大类。
2.1 药物疗法
2.1.1 子宫腔内投药 。
向子宫腔内投放四环素族、土霉素、磺胺类或其他抗生素, 起到防止腐败、 延缓溶解的作用, 然后等待胎衣自生排出。 药物应投放到子宫黏膜与胎衣之间,隔日投药 1 次,共 1~3 次。 子宫颈口开放,排出腐败物,然后再放入防止感染的药物。
2.1.2 肌肉注射抗生素。
在胎衣不下的早期阶段, 常常采用肌肉注射抗生素的方法。 当出现体温升高、产 道 创 伤 等 情 况 时 ,还应根据临诊症状的轻重缓急,增大药量,或 改 为 静 脉 注 射 ,并配合使用支持疗法。
2.1.3 促进子宫收缩。
为加快排出子宫内已腐败分解的胎衣碎片和液体, 可先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20 毫 克 ,1 小 时 后 肌内或皮下注射催产素50 ~100 单 位 ,2 小 时后重复一次。
2.2 手术疗法
即 徒 手 剥 离 胎衣。 采用手术剥离的原则是: 容易剥则坚持剥,否则不可强剥,患急性子宫内膜炎或体温升高的, 不可剥离。 牛最好到产后 72小时进行剥离。 剥离胎衣应做到 (5~20 分钟 内 剥 完 )、净 (无 菌操作、彻底、剥净)、轻( 动 作 要 轻 , 不 可 粗暴),严禁操作子宫内膜。
3 预防措施
给怀孕母牛饲喂富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饲料。舍饲奶牛要有一定的运动时间和干奶期。产前 1 周要减少精料,搞好产房的卫生消毒工作。 分娩后让母牛舔食仔畜身上的羊水,并尽早挤奶或让仔畜吮乳。 分娩后,特别是在难产后注射催产素或钙制剂。避免使母牛饮用冷水。
上一篇: 猪场猪瘟的解决之道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