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粘附的研究进展
张静 上海交通大学
细胞的粘附作用对于细胞来说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十分重要的生物现象,更是细菌寄生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兽医断定猪链球菌与细胞的粘附作用对猪链球菌在致病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且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手段是未来解决猪链球菌感染的重要方向。
细菌粘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细菌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细菌表面的粘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后,细菌便能牢固地粘附于宿主细胞上,遂在该局部组织定居并且大量繁殖,继而产生大量毒素或侵入深部,损伤或破坏组织,造成隐性感染或引起疾病。细菌的粘附作用需要多种物质的参与,但最基本的物质是粘附素和受体。人们对粘附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逐步发现细菌是以高度选择的方式粘附于组织表面,粘附过程的特异性与组织细胞及宿主的种类有关。
1961 年,发现了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第一种具有粘附特性的K88(F4)菌毛。1972 年,Smith 等发现了 K99(F5)菌毛,之后,Evans 等报道了定居因子抗原Ⅰ(colonization factor antigen I, CFAI),Nagy 等也报道了987P(F6)菌毛。Evans 等发现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的菌毛与该菌毒力有关,并且这一发现在许多致病菌中得到了证实。此后,一些学者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中还先后发现了 F41、CFAⅡ、E8775、CFAⅢ、F42等不同的菌毛。菌毛的研究过程中,有的学者开始把菌毛上具有特异性识别受体的分子结构——识别因子,称作粘附素(adhesin),不少学者还把粘附素与菌毛作为一对同义词互用。后来,这一概念也作为革兰氏阳性菌表面的各种具有粘附作用的非菌毛形态的分子结构之统称。
上一篇: 诊治仔猪感染副伤寒继发巴氏杆菌的报告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