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主要鸡只疫病的防控措施
张国中,赵继勋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在今天的畜牧养殖业中,疾病仍然是困扰养殖户发展的第一大障碍,笔者就近期主要鸡只疾病的防控措施和主要临床表现做一个总结。
1 H5N1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
1. 1 主要临床表现
1.1.1 雏鸡和商品肉鸡:发病后表现较为典型, 死亡率高, 剖检以出血性变化为主,包括肝脏、脾脏、腺胃、肾脏、胰腺、肠道、心冠脂肪、腹部脂肪、鸡冠和脚趾部鳞片等均可见到明显的出血现象。
1.1.2 育成鸡: 发病较以前明显增加 ,发病后表现通常不典型,但死亡率也较高,严重可达 50%以上,部分鸡有神经症状,肾脏肿大和胰腺坏死是常见的主要剖检变化,其他脏器的出血性变化亦偶尔可见。
1.1.3 产蛋鸡: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和死亡,部分鸡场死亡率较高。剖检主要可见卵泡变形、软化、坏死和萎缩,输卵管、子宫内常有程度不等的粘性分泌物。部分试用变异株疫苗的鸡群也由于疫苗免疫效果(主要是免疫后抗体水平较低)不佳造成感染发病, 但发病表现通常轻于未使用变异株鸡群。
1. 2 主要防控措施
1.2.1 基本免疫程序:种鸡和蛋鸡可在10 日龄左右进行初免,30 日龄和开产前再各进行一次免疫,36 周龄左右进行第四次免疫,换羽鸡开产前进行第五次免疫。进口祖代鸡由于没有母源抗体首免应尽量提前,可在 1~3 天进行。流行季节可选择对商品肉鸡进行免疫,通常在 10 日龄左右进行一次免疫即可。
1.2.2 免疫效果监测:上述基本免疫程序中,45 日龄左右是免疫监测的一个关键点,检测后如果没能看到抗体的明显上升,应及时进行补免。 RE-4 和 RE-5 抗体检测不能很好的反应流行毒株的抗体水平,但在利用 RE-4 和 RE-5 疫苗反复免疫的情况下, 由于交叉反应的存在二者的抗体水平越高,流行毒株的抗体水平也相应越高。
1.2.3 抗体诊断指标:不同毒株间较大的差异给抗体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特别对于不进行疫苗免疫的商品肉鸡群,变异株感染后短时间内(3~5 天)通常检测不到 RE-4 和 RE-5 抗体, 由于感染后鸡只死亡多而快, 因此很难通过抗体检测进行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变异株抗体检测才对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4 流通领域管理:流通领域管理不善是造成 H5N1 亚型禽流感病毒传播的主要原因,病鸡的处置不合理(如急宰上市、随意丢弃)以及人流、物流交叉污染是造成病毒在集团内传播的主要方式。 对于已发病鸡场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还有形成感染反复发生、 迁延不断的可能。 亦应关注麻雀、老鼠等引起的病毒传播。
1.2.5 应密切关注和监测生产中的流行毒株变化, 尤其是已进行变异株免疫并且有了抗体仍疑似发病的鸡群监测更为重要,有助于及时了解不同类型流行毒株的发展动向。
2 H9N2 亚型禽流感
2. 1 主要临床表现
2.1.1 雏鸡和商品肉鸡: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 感染后通常会降低机体抵抗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继发感染, 尤以大肠杆菌常见, 造成鸡群难以饲养和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剖检主要表现为气管有黏液和喉头气管的轻度出血, 继发或并发会加重损伤并可能形成支气管干酪样栓塞。
2.3.2 产蛋鸡 :死淘率通常不高 ,可能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主要表现采食量下降和产蛋量下降。 剖检主要可见喉头气管的黏液和轻度出血、 支气管入胸处干酪样堵塞,肺轻度出血,卵泡表面极度充血,输卵管和子宫内有程度不等分泌物, 多并发卵黄性腹膜炎。
2. 2 主要防控措施
2.2.1 基本免疫程序 :与 H5N1 亚型禽流感病毒相比,H9N2 病毒的传播能力较强,因此防控相对困难。在选择针对当地流行毒株类型的疫苗的基础上, 其基本免疫程序可参照 H5N1 疫苗免疫进行。
2.2.2 抗体诊断指标:疑似发病的鸡群在发病后 10~14 天,检测 HI 抗体有一定比例达到 13log2 以上可作为诊断参考指标。2.2.3 生物安全措施 :15~25 日龄的雏鸡,由于母源抗体逐渐消失,免疫抗体尚不具足够的保护力, 这段时间的隔离防护尤为重要。
3新城疫(ND)
3. 1 主要临床表现
3.1.1 雏鸡和商品肉鸡:发病时通常较为典型,会造成程度不等的死亡,严重者死亡率可达 50%以上,部分鸡有神经症状,剖检有明显的胃肠道出血现象, 特别是腺胃出血和脾脏的出血坏死较为常见。
3.1.2 产蛋鸡: 发病时表现不典型 ,通常死淘无明显上升, 以产蛋下降为主要发病表现, 剖检时也存在程度不等胃肠道出血现象。
3. 2 主要防控措施
3.2.1 疫苗免疫方法:采用活苗和灭活苗联用的方法。建议灭活苗于 10 日龄左右初免,至少在开产前和 36 周龄左右时再各免一次。活苗在 1~3 天和 20 天左右各用一次,其他时间则定期间隔应用活苗免疫。对于 ND 多发地区或企业, 可在常规疫苗免疫的基础上试用变异株制备的灭活苗于10 日龄左右和开产前代替常规灭活苗进行免疫。
3.2.2 免疫效果监测 :ND 免疫效果的好坏受到母源抗体、免疫时机、免疫方式和疫苗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加强免疫效果监测、 适时补免是做好 ND 免疫的重要环节。
3.2.3 抗体诊断指标:产蛋鸡群发病后7~10 天, 通常其 HI 抗体可达到 13log2 以上,可作为诊断参考指标。
4 传染性支气管炎(I B)
4. 1 主要临床表现
感染后出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 可能会有一定比例的死亡。 剖检主要以喉头气管黏液和明显的肾脏肿胀为主, 部分鸡可能会形成(支)气管栓塞。 雏鸡阶段感染后会对产蛋期的产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感染越早,产蛋期的产蛋率可能越低,生产中应予以关注。
4. 2 主要防控措施
4.2.1 基本免疫程序:最好的免疫方式是将 M41 和类 4/91 型疫苗联用。活疫苗可选择在 1~3 天首免,20 天左右进行二免,其他时间则定期间隔应用活苗免疫。 至少在开产前进行一次灭活疫苗免疫。
4.2.2 生物安全措施:做好雏鸡阶段的养殖场管理和隔离防护是防控的关键措施。
5 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或疫病
5. 1 鸡传染性法氏囊(I BD)
近年来 IBD 的发生主要以散发为主,不同地区发生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这种发生多与疫苗免疫不确实 (免疫时机不合适或疫苗毒力选择不当) 有关。 亦应关注IBDV 的不断缓慢演变对其临床保护带来的影响。
5. 2 大肠杆菌感染
大肠杆菌是现阶段鸡场最大的潜在威胁,一旦鸡体由于感染、应激、通风不良等原因造成抵抗力下降时, 大肠杆菌就会发生继发感染,导致明显的生产损失。针对大肠杆菌要特别注意感染后水源污染以及合理用药的问题。
5. 3 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感染近几年有抬头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种鸡场阳性率高、雏鸡(特别是商品肉鸡)发病增多。
5. 4 霉菌和霉菌毒素
霉菌和霉菌毒素的问题虽然每年情况不同但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不同地区会形成不同的危害。 去年玉米收获季节多个省份长时间阴雨潮湿, 收获和贮存的玉米质量令人担忧。玉米价高、成本上升也可能会使代用品和次品的使用增加, 导致霉菌和霉菌毒素问题加重。
5. 5 鸡腿病问题
鸡的腿病问题 (主要表现为关节的肿胀)近两年表现相对较为突出,除了饲养管理因素外主要可能与滑液囊支原体(MS)和禽呼肠孤病毒(REOV)有关,需要在生产中进一步关注。
上一篇: 牛膝多糖对应激断奶仔猪的影响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