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谢飞 南京农业大学
动物机体正常微生物菌群既是具体,又是相对的概念。其定义是:在宿主特定解剖部位,伴随宿主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在宿主一定时期,定殖在宿主勃膜或皮肤上的微生物群。一般生理情况下,主要表现为有益于宿主的微生物群落,但在病理情况下,也可能表现为有害于宿主的微生物群落。
肠道微生物群落可分为三大部分:①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者,具有营养及免疫调节作用;②与宿主共栖的条件性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如肠球菌、肠杆菌,在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是无害的,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侵袭性,对机体有害;③病原菌:多数为过路菌,长期定植的机会少,肠道微生态平衡时,这些微生物的数量少,不会致病,如果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则可引起机体发病,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韦氏梭菌等。
人体营养学研究表明,成人肠道中约有500一1000种菌群寄生,数量达到10’2一10’4个,不仅远远超过人体表皮微生物的数量,而且是人体自身细胞数目的10倍,由于微生物数量巨大,消化道可以形象地认为是地球上生物定植密度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菌群之间以及菌群与宿主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前人研究通常将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宿主的关系归纳为共栖(一个种类受益,而另一个种类不受影响)或互惠共生(两个种类都受益)。然而,“共栖”并不能准确地描述肠道微生物群落个体对于其他个体或人体的有益作用;现在,许多研究者将宿主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看作是宿主的一个器官,这主要是因为:微生物群落由多种细胞系组成,细胞间或细胞与宿主之间具有信息交流能力;能够消耗、贮藏和重新分配能量;参与调控一些重要的化学转换过程;同时通过自复制来维持和修复自身研究也表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基因组(微生物组)中包含的基因数目大概是人体自身基因数目的百倍以上。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人视为由人体和相关微生物共同组成的“超生物”,从人体自身基因组和微生物组结合体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上一篇: 抵抗素(RETN)表达的调控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