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霉菌毒素中毒的诊断与防制
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仅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才会有霉菌毒素的危害,实际上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是全年性的。近年来,笔者发现许多猪场存在不程度的霉菌毒素中毒,危害很大。 现将该病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病因
迄今为止,影响及毒害作用最大的是黄曲霉毒素(AF)、赤霉菌素 、呕吐毒素 (DON)、烟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但临床上以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F-2)、单端孢霉烯(T-2) 等引起的中毒最常见。
2 临床症状
黄曲霉毒素产生肝脏毒素,抑制免疫机能。 猪常在食入发霉饲料后5~15 天出现症状。 病猪初期减食,喜吃青绿饲料,喜饮水;后期拒食,精神萎靡,扎堆;体温 38.5℃左右,少数发生呕吐。 急性病猪耳后缘、胸腹及前后肢内侧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可视黏膜黄染,并出现以低凝血酶原血为特征的凝血病;大便干硬呈小球粒状,表面附有黏液,有的腹泻,便中带血或排出黑红色血粪,尿黄。 有多数患猪可见神经症状:呆立,有的偏头斜视,起卧不安,不断走动或呻吟吼叫,声音嘶哑,临死前惊叫,全身瘫软,四脚划动呈游泳状。 病程急性数小时,慢性十余天不等,凡粪中带血者多愈后不良。玉米赤霉烯酮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引起繁殖障碍。临床表现为发病初期呈现精神不振、减料、腹泻,15 天后母猪乳腺肿大,阴户肿胀,子宫增生。 生殖道光滑,坚实、紧张,或明显突出外翻,严重时阴道壁下垂。
小母猪可呈现假发情症状或发情不规律。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产下乳猪八字脚。 公猪或去势公猪可有包皮水肿、乳腺增大、脱肛。种公猪临床表现为睾丸萎缩,精子数减少,精子成活率降低,性欲降低。猪单端孢霉烯中毒的典型症状为食欲降低、呕吐、饲料利用率差、体重降低、血痢、流产、甚至死亡。
3 病理变化
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病死猪可见胸腔和腹腔出血,浆膜表面见有出血斑点,大腿前面和肩胛下区皮下出血,有时也可见肌肉出血;肠道中发现游离血液;肝脏在其邻近浆膜见有针尖状或斑点状出血;心外膜和心内膜明显出血。 慢性死亡猪可见脂肪肝或肝硬变,胸腹腔积液,肾苍白、肿胀,淋巴结充血和水肿。
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母猪乳头肿大、乳腺间质水肿、导管发育不全;阴唇肿大、阴道黏膜水肿、坏死和上皮脱落;子宫颈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呈多层鳞状细胞变性;子宫角变粗、变长、增大。 公猪起睾丸生精细管上皮细胞变性。猪单端孢霉烯中毒猪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及坏死,抑制骨髓及脾的再生造血功能,降低免疫功能并导致生殖器官病变。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
4.1.1 不采购未干或霉变的饲料及原料。 饲料存贮的环境应干燥、通风良好,在饲料存储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料库的温度和湿度。料库温度不要超过24℃,相对湿度要在 80%以下。 及时处理霉变饲料或饲料原料,以防霉菌扩散。饲料当天喂完,不饲喂剩余的饲料残渣;不饲喂霉变饲料。
4.1.2 湿度大的季节适当添加防霉剂, 或在饲料中添加抗病毒I 号 (黄芪多糖)1000 克/吨+小苏打1000 克/吨拌料,长期饲喂可有效的减少霉菌毒素对猪群的影响。
4.1.3 可采取清除法 (人工挑除发霉变质的饲料)或清水浸泡法(霉变的饲料原料可先粉碎后用清水浸泡,料水比为 1:3,反复换水,直至浸泡用水无色为止,从而去除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处理轻度发霉变质的饲料,然后烘干配成饲料使用。 同时增加复合维生素。在配合全价日粮时,减少饲料原料用量,并增加能量原料,以减少中毒机会。
4.2 治疗
治疗采用对症疗法,采取保肝、排毒措施。
4.2.1 立即停喂霉变饲料, 同时改喂新鲜而富含维生素(适量多添加维生素 E)、高蛋白饲料或供给充足的青绿多汁饲料,多饮深井水。
4.2.2 急性中毒病例,采取 0.1%高锰酸钾、温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液进行灌肠、洗胃后,在饲料中交替投拌硫酸钠和人工盐, 剂量均按 5%的比例投拌饲喂,以加速排除胃肠道内有毒物质;或含淀粉浆泻剂 (淀粉 50 克, 加水煮成糊状后加硫酸钠50 克),以保护胃肠黏膜,具体剂量根据情况自定。对于出现神经症状的可注射硫酸镁、溴化钾、氯丙嗪等镇静解痉药。
4.2.3 初情期后备母猪的中毒症状可在停喂霉变饲料3~7 天后消失。对于正处于休情期的末孕成年母猪,前列腺素F2α 可一次给予 10 毫克或者连续给药2 天,有利于清除滞留黄体。
4.2.4 猪群饮水中可适量添加维生素 C 和葡醛内酯,连用 3~5 天。或配合中药解毒汤(绿豆 50 克,甘草20 克 ,煎水, 放入水槽内让猪自饮, 同时用 白 糖 拌料, 每头 20克,1日 两次)连续3~5天,以清热解毒。
上一篇: 病毒性猪瘟的诊断及治疗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