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病毒性猪瘟的诊断及治疗

病毒性猪瘟的诊断及治疗

杨德斌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农牧局

    猪瘟,又称霍乱,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疾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且对各年龄段的猪只都有影响,传染性极强,同时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旦流行开来,对畜牧养殖户来说可谓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各级兽医需要对此病的症状和诊疗方法烂熟于心,尽力将可能产生的威胁降至最低。

1 发病猪症状

1.1 急性型
    发病急剧,体温 41℃以上稽留不退,死前降至常温以下。 病猪精神极度沉郁、倦怠、嗜睡,受打扰后被迫起立时,呈现颤抖,双后肢站立不稳或弓腰驼背外观。

    早期食欲减退,稍后开始厌食,表现为只“闻一闻”或“尝一尝”食就回窝休息。 初期眼结膜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开张不全,初期有多量黏液,后期为脓性分泌物,呈褐色而粘着两眼;患猪初期便秘,排干粪球状,附带血的黏液或伪膜,接着发生灰黄色水样腹泻。 皮肤初期充血、潮红,后期出现贫血状,常在外阴部、腹下、四肢内侧薄皮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在猪包皮内常积有尿液 ,排尿时流出异臭浑浊、有沉淀物的尿液 ;死亡多发生在感染后 10~20 天内。

1.2 亚急性型
    发病较急,可呈现猪瘟的全部临床症状,病程可拖延到1 个月。 本型多见流行中后期或老疫区。

1.3 慢性型
    病程可超过3 个月,分为前、中、后 3 期。 前期症状主要是发热、精神沉郁和厌食;持续数周后进入中期,食欲与一般状况好转,体温亦接近正常;数周后进入后期, 发热沉郁和厌食症状再度出现加重,猪只消瘦、弓背、垂头、衰竭死亡。

1.4 过急性型
    发病突然,体温高达 41℃以上稽留 1 至数日死亡,可视黏膜和腹部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病程1~4 日,多突然发病死亡。

1.5 迟发型
    潜伏期长达数月之久,然后才出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眼结膜炎、皮炎、腹泻、消瘦、步态蹒跚、后躯麻痹等临床症状,体温升高,病程可迁延6 个月以上,最终衰竭死亡。

1.6 无症状型
    病情缓和,无典型临床表现,死亡的多为幼猪,成年猪一般可耐过。 必须经实验室检验方能发现。

1.7 繁殖障碍型
    该型临床表现为不孕、死胎、流产、难产、畸形胎儿、皮肤上有小出血点的胎儿,出生后肢体颤抖,体型小的弱仔,产仔量少,胎儿整齐度和成活率均低下等。

2 病理变化
     在过急性猪瘟病例, 通常病理变化未出现,猪只已经死亡。 在急性和亚急性猪瘟病例,可见多种器官被膜下大小不同的出血点,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卡他性、纤维素性、出血性炎性反应。 病变最常见于淋巴结和肾脏,淋巴结水肿,随后呈现周边或弥漫性出血, 淋巴结的这种水肿与出血变化,在外观上色彩斑斓,即所谓“大理石样”变化。 肾脏被膜下的出血点大小不一,从几乎难以辨认到明显出血斑,但最常出现的是小出血点,即所谓“麻雀卵样”变化。 出血点(或斑)还可见于膀胱、喉头、会厌、心脏、肠黏膜、各种浆膜、黏膜以及皮肤。 皮肤可呈青紫色。 脾脏梗死灶是猪瘟特征性病变。 梗死灶大小不一,为稍微凸起的暗疮,单独或连续地呈现在脾脏边缘。 胆囊与扁桃体的梗死灶也可发生,后者往往继发细菌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在急性和亚急性猪瘟病例,可见肺梗死和出血,卡他性、纤维素性支气管炎和胸膜肺炎亦可出现。心肌弛缓,心肌充血较常出现。

    胃经常是空虚的,有时可见少量混有黄绿色胆汁的食物。胃底常见明显的充血和出血变化、胃底黏膜表面糜烂或有瘀血斑。肠的卡他性至坏死性肠炎可出现。肠系膜血管明显充盈,有时可见肠的浆膜下斑点状和弥漫性出血。在盲肠和结肠有时可见周边肿胀隆起,中央凹陷、坏死的溃疡灶,即“纽扣样”变化或“扣状肿”。 肋骨与肋软骨联结部增宽与骨髓线形成,多见于病程较长的仔猪。 中枢神经系统点状出血,在脑软膜较多见。

    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可致死胎、 木乃伊胎、胎儿皮下水肿,腹腔积水以及畸形胎儿,出生后很快死亡的胎儿通常在皮肤和内脏器官呈现点状出血。在无症状或持续感染的病例, 出血与梗死性变化(即猪瘟的一般病理变化)很少或根本不出现,但可见胸腺萎缩。

3 类症鉴别

3.1 败血型猪丹毒
    传染较慢,发病率不高,病猪天然孔内无显著炎症。粪便一般正常,病程约为数天,有的突然或短时间内死亡。 剖检脾肿胀,肾瘀血肿大,俗称“大红肾”,淋巴结切面不呈大理石斑纹,大肠黏膜无显著变化,与猪瘟不同。

3.2 急性猪肺疫
    零星发生,咽喉部急性肿胀,有严重肺炎症状,呼吸困难,口、鼻流出白沫,而猪瘟则否。

3.3 急性副伤寒
    常发生于1~4 月龄,剖检脾肿大,大肠壁增厚,黏膜显著发炎,表面粗糙,有大小不一、边缘不齐的坏死灶,可与猪瘟区别。

3.4 败血型猪链球菌病
    常发生多发性关节炎,运动障碍,鼻黏膜充血、出血,喉头、气管充血,有多量泡沫,脾肿胀,脑和脑膜充血、出血,与猪瘟不同。

3.5 猪弓形体病
    主要发生于架子猪,流行于夏秋炎热季节。 剖检脾肿大,肝有散在出血点和坏死点,淋巴结肿大,有出血点和坏死点,脑实质充血、水肿、变性、坏死。可与猪瘟区别。

4 防制
4.1 预防

4.1.1 疫苗免疫接种
    做好预防接种是防制猪瘟的关键。猪瘟疫苗保护不应仅仅防止临床感染,而应以保护亚临床感染为标准。免疫后抗体水平达不到防止亚临床感染水平的猪再感染强毒后,常可引起亚临床感染,猪体带毒,并不断排毒,成为潜在的传染源,极容易造成其它易感猪的感染。 因此,杜绝亚临床感染,才是控制猪瘟的重中之重。 只有逐渐淘汰阳性猪,使场区达到真正净化。 为达到此目的,在猪瘟免疫时应适当加大免疫剂量,目前国际上对猪瘟兔化毒检验要求每头份剂量应为400 兔感染剂量 (RID),而我国猪瘟细胞苗由于生产工艺限制,毒价每头份剂量只含150RID。 很显然,在猪瘟不稳定地区采用这一剂量,不足以切断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这一恶性循环。

4.1.2 加强免疫抗体监测,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要做好猪瘟免疫, 还必须加强免疫抗体监测,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尤其要掌握好首次免疫的时间,哺乳仔猪从初乳获得的母源抗体虽然可预防猪瘟的发生,但也可影响和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若注苗过早,新生仔猪从初乳中获得的母源抗体仍然很高,将会干扰机体免疫抗体的产生,同时还会中和母源抗体,使仔猪失去免疫能力而发病,用苗过晚,仔猪体内母源抗体逐渐耗竭,同时被动免疫又未能及时形成,在这段空隙中,强毒又可以攻破防御系统而引起发病。 因此,首次免疫应选择在母源抗体即将消失时进行,具体情况可根据抗体监测结果自行制定。有些为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而采取超前免疫, 即在分娩后仔猪未吃初乳前 (约生后 0.5小时)免疫头份疫苗,1~2 小时后再自由哺乳,在 60日龄再免疫一次。

4.1.3 综合性防制措施
    要彻底控制和净化猪瘟,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在加强预防接种的同时,应加强检疫和防疫,切实搞好管理和消毒等工作。 无猪瘟地区或场,应防止引入传染源,加强消毒杀虫和驱鸟,坚持按合理的免疫程序搞好猪瘟疫苗的预防注射。 一旦发生猪瘟,应立即封锁疫点,扑杀病猪,隔离可疑病猪,污染的环境彻底消毒,其他猪要进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紧急免疫接种。

4.2 治疗
    对猪瘟的治疗,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用抗血清有一定效果,但成本较高。

上一篇: 中心测定及场内测定的关系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