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猪附红细胞体的病原学概述

猪附红细胞体的病原学概述

刘海涛 山东农业大学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血浆及骨髓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兽医临床症状表现为贫血、黄疸、发热等主要症状。目前已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了人及动物感染附红细胞体,而我国已有 22 个省、市、自治区报道该病。过去,由于人和动物的附红细胞体病呈隐性感染,临床症状不明显,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是近年来,附红细胞体病在世界范围的流行,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病例逐渐增多,本病不仅导致动物乳、肉产量下降,生育能力降低,而且该病容易引起混合感染,死亡率急剧升高,特别是在我国养猪生产中呈爆发流行的趋势,对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危害到人类健康。

    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寄生于动物和人血液及骨髓中的病原微生物,长期以来在附红细胞体的分类上存在很大分歧。1928 年,Schilling 和 Dinger 就在啮齿类动物中发现了类球状血虫体。随后该病相继在绵羊、鼠、猫、犬、鸡、马、驴、骡、骆驼、兔等约 16 种动物上出现。长期以来,附红细胞体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起初由于附红细胞体病曾以“类边虫病”描述过,所以将其归类为原虫。1984 年国际上按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将其列为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 ,对此人们仍有不同意见,后来,人们对附红细胞体使用 16SrRNA 基因序列分析法进行重新分类。

    16SrRNA 基因为原核生物细胞所共有,在相当长的进化过程中,rRNA 基因分子的功能几乎保持恒定,而且其分子排列顺序有些部位变化非常缓慢,以致保留了古老祖先的一些序列。因此,16SrRNA 基因结构的这种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高变性的特点,为生物的系统发育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有学者通过对 500 多种不同生物的rRNA 序列的分析发现其一级结构非常保守,某些序列甚至完全一致。其可变区和恒定区互相交错排列,可变区序列因不同细菌而异,恒定区序列基本保守。可见,16SrRNA 基因的保守性反映出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而高变性则揭示生物物种的特征核酸序列,是属种鉴定的分子基础。

    Rikihisa通过对猪附红细胞体的 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与霉形体科(通常称作支原体 Mycoplasmataceae)的同源性较高;随后,Neimark 等和 Messick用相同的方法发现牛温氏附红细胞体、猪附红细胞体、猫血巴通氏体、鼠血巴通氏体、袋鼠、羊驼和犬血等的 16SrRNA基因序列与柔膜体纲(Mocu Uicute)、霉形体属(Mycoplasma)较接近,在霉形体属的肺炎型组内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因此将其以温氏霉形体、猪嗜血霉形体、袋鼠嗜血霉形体等等命名。

    但是,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以治疗原虫的药物最为有效,而治疗霉形体的药物效果不好;2004 年,Uilenberg 等认为 16SrRNA 基因序列只是整个基因组的极小的一部分,而且附红细胞体和支原体 16SrRNA 基因序列直接的同源性为 89%-99%,而与支原体属不同种之间的同源性则为 70%-90%, 因此将16SrRNA 基因序列同源性为 70%左右的生物归为一个属并不是很准确。

    Messick 等构建了 Mycoplasma haemofelis 的物理图谱,证实 Mycoplasma haemofelis 基因组大小为 1.2 mb,并完成了其中 280 kb 的序列测定。其中 18.6%的基因序列与猪附红细胞体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74%与猪附红细胞体不匹配。所以对于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上一篇: 营养调控降低猪粪便中氮、磷的排放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