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简介和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张舒 华中农业大学
呼吸道传染病是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疾病之一。1910年,德国学者Glasser发现的副猪嗜血杆菌,是引起猪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由其引起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为猪格拉瑟氏病(Gl如ser’ 5disease),主要引起猪的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该病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致死率较高,逐渐成为制约畜牧业的重要疫病之一。近几年该病在国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各地染病猪场都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给养猪业带来的危害与经济损失已不容忽视。
副猪嗜血杆菌(HaomoPbilusparasuis,HPs)属于巴斯德菌科嗜血杆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短杆状,球杆状以及长丝状等多种形态。该菌兼性厌氧,无芽抱,不运动,荚膜易在培养过程中丢失。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依赖“烟酞胺腺镖吟二核普酸”(NAD或V因子),不需要X因子,在鲜血琼脂平板上无溶血现象。在添加V因子的巧克力培养基或胰大豆肉汤培养基中生长较好,37℃培养24小时生长出光滑型,灰白色透明,具有蓝色荧光,直径大约为l一Zmm的菌落。这种细菌对环境抵抗能力弱,通常不易保存。根据Kieletein一R即p一Gabrielson(KRG)血清分型方法,目前副猪嗜血杆菌至少可分为15个血清型,同时,20%以上的分离株不能分型。我国存在的血清型主要有4型、5型、12型、13型、14型。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体内的常在菌,仔猪一出生就可接触感染。副猪嗜血杆菌易与猪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猪蓝耳病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伪狂犬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其他病原发生混合感染,彼此互相促进,加重发病症状。该病常与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一同并发,在猪群中存在PRRSV感染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率会增加,由副猪嗜血杆菌导致的死亡率也大幅度增加。从仔猪鼻腔、扁桃体可分离到该菌,有时能从肺脏中分离出该菌。但当上呼吸道的防御机制被外界条件破坏时,细菌和病毒的入侵机会都会增加,引起猪感染发病。HPS首先入侵猪的鼻窦和气管,引起勃膜损伤,为细菌入侵提供机会,进一步侵入肺部引起疾病。感染中后期许多器官出现大量纤维性和浆液性渗出。
上一篇: 猪的理想蛋白模式研究与进展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