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寒冷地区猪舍内部温度调节的措施
李立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为了适应我国多变的气候,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在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南方夏季炎热潮湿,需要对猪的养殖环境实施一定的控制措施,即除了改变猪舍的建筑维护结构以外,有时还需要实施一定的人为控制措施。在国外,从上世纪 30 年代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促使畜牧养殖业转向现代化和集约化。50 年代以后开始出现工厂化养猪,这就给环境控制提供了有利条件。70 年代以来,随着养殖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畜牧业生产厂家对畜禽舍环境调控设备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到 80 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在环境调控设备中的广泛应用,环境调控设备制造业逐渐的发展成为一项新型产业。
1. 猪舍采暖措施:
热水采暖系统:以水为热媒的采暖系统。主要构成为热水锅炉、热水输送管道和散热设备。由于水具有较大的热惰性,使得此系统的温度调节可达到较高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并且热损失较小,运行较经济。但是一次投资较多,循环动力较大。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区应用比较广泛。
热风采暖系统:利用热源将空气加热到要求的温度,然后由风机将热空气送入采暖间。采暖设备投资低,可以和冬季通风相结合,供热分配均匀,便于调节和实现自动控制。但采暖系统停止工作后余热小,使舍温降低较快。秦田就热风炉供暖通风系统在产仔猪舍及育成猪舍的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高增月指出:冬季采用热风炉采暖方式舍内温度高于采用火炉采暖方式,保育猪的平均育成率提高 5.27%,日增重提高 30.67%,料肉比下降 13.25%。 局部加温系统采用红外线灯,加热地板等。
2. 猪舍降温措施
夏季为排除猪舍内的多余热量必须进行有效的通风, 但在气温达到 30℃以上时通风降温效果就明显下降,需要考虑先将空气冷却后再送入畜舍。 地下管道、地道及自然洞穴通风降温系统:早在 70 年代我国就开始在一些工业建筑中应用地道风进行降温,刘镇首次报道利用地道通风降温的猪舍,舍外空气经地道冷却后气温降低了 3~5℃,舍内相对湿度低于 85%,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湿帘(或湿垫)风机降温系统:是一种直接蒸发降温方式,利用空气和水直接接触,空气通过湿帘(或湿垫)蒸发水分而降低温度原理的一种降温方式。系统由湿帘或湿垫、风机、循环水路与控制装置组成。设备简单,成本低廉,降温冷负荷大,运行经济。但造成舍内湿度增大,容易导致高湿环境的出现。自 50 年代美国学者研究以来,湿垫装置逐步成熟并推广开来,美、日等国已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80 年代初我国在引进国外湿垫风机系统基础上,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1988 年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研制了适合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湿垫风机降温系统,并通过了农业部新产品鉴定并投入了批量生产。
喷雾降温系统:将水喷成雾滴,使水迅速汽化吸收畜舍内显热量的一种降温系统。设备简单,效果显著。造成畜舍的湿度较大,须间歇工作。喷雾降温系统降温效果略低于湿帘降温系统,但使用灵活,成本较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应用广泛,相关研究内容涉及降温效果、优化设计等方面。在国内部分学者也开发了一些喷雾降温系统,但由于喷头质量等问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如中国农业大学马承伟等人研究了一种用于农业建筑的集中雾化蒸发降温系统,室内平均气温低于室外气温 2~5.5 ℃, 比单纯采用机械通风时低 4~7.5℃。安徽农业大学朱志平研究了冷风机喷雾蒸发降温装置。
上一篇: 猪舍环境及其对猪的影响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