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调节禽畜短期采食量的手段

调节禽畜短期采食量的手段

吕继荣 四川农业大学
1.采食的化学调节

    化学静态理论认为,消化道食糜成分和吸收的养分通过其浓度的变化参与采食量的调节。调控采食量的化学因素有:葡萄糖、挥发性脂肪酸、氨基酸、矿物元素、游离脂肪酸、渗透压、pH值、激素等。其中葡萄糖和挥发性脂肪酸是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早就发现,少量胰岛素就可降低动物的血糖浓度,也能引起动物饿觉。有资料表明,葡萄糖感受性神经元和血糖敏感神经元广泛地分布于下丘脑的多个核团和脑区,这些神经元可感知细胞周围葡萄糖或血糖水平的变化,触发多种内脏和躯体反应,如:发起或终止摄食行为,以维持机体能量平衡。张月萍等研究表明,在受小脑间位核和顶核传入影响的LHA神经元中有一些葡萄糖敏感神经元,LHA中的葡萄糖敏感神经元对动物摄食活动调节起重要作用,参与摄食动机的形成。Liu等发现机体在通过调节血浆胰岛素分泌水平而实现的血糖浓度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的活动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能与葡萄糖敏感神经元的调节有关。因此有葡萄糖静态学说之说法,下丘脑可能存在着“糖感受器”,该受感器对糖敏感。当采食后血糖水平提高时,就激发“糖感受器”兴奋,从而“关闭”动物食欲。

2采食的物理调节

    物理调节主要与胃肠道容积或消化道食糜的体积有关,该方式通过胃肠道紧张度、体内温度变化等来调节采食量,其中胃肠道紧张度最重要。许振英报道胃肠道紧张度是最重要的物理机械特性,是确定动物每次采食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动物的胃肠道中存在压力受体,能够感受紧张度变化,并将信息通过神经传递到饱中枢,控制采食行为。如胃的压力增加,可抑制饥饿收缩,并降低食欲。刘靖等报道,猪空肠水压仅升高几厘米即可抑制采食行为,而无其它不舒服的表现。一旦除去水压,采食即可恢复。其它单胃动物的消化道同样发现了压力受体。

    物量调节的另一途径是热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采食是为了保持机体保暖和或防止体温过低,而停止采食是为了防止体温过高。已发现,动物体内(如内脏器官和下丘脑)广泛分布着热敏感受体,对下丘脑进行降温处理,可导致动物采食;相反,则抑制动物采食。动物因采食而产生的体增热可能是调节采食量的有用信号之一。外界环境温度会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发挥,通常把动物能够表现最佳生产性能的温度范围称为等热区  (ThermoneutralZone,TNZ),当外界温度低于T’NZ的临界温度时,随环境温度的降低,生长猪自由采食量呈线性增加;如果气温超过临界温度上限时,动物就要通过蒸发(经肺部)来进一步增加散热量和降低饲料采食量,因此在热应激条件下,动物的随意采食量减少幅度相当大采食量的化学调节和物理调节是采食量短期调节的主要方式。但二者的相对重要程度因动物和饲粮的能量浓度不同而异,并存在一个能量浓度阂值,即胃肠道容积成为限制采食的因素时的饲粮能量浓度。在该阂值以下,以物理调节为主;在该阂值以上,以化学调节为主。单胃动物由于其胃肠道容积有限,以化学调节为主。而反色动物则以物理调节为主。

3采食的感觉器官调节

    动物的感觉器官可以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兴奋或抑制采食神经中枢。对于人来说,感觉器官对调节食欲有重要的作用,并影响每次摄取食物的数量,可见食欲属于高级的意识活动,它通常含有对食物的特殊形式的欲望。科学家公认这些感觉对其它动物采食量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猪来说,嗅觉和味觉都较灵敏,对所采食食物的风味具有较高的要求。此外,动物可根据采食后的生理反应判断食物的好坏,感觉不好或视为坏的食物,就减少采食或拒绝采食,因此,每种饲料的色、香、味、质的组合是食物的提示因子,动物根据食物提示因子决定是否采食,并通过记忆,记住所采食的饲料风味。澳大利亚Tien等用添加“青草味’、“狗屎味”来评判绵羊对米糠的接受程度,结果表明动物拒绝采食“狗屎味”的食物。

上一篇: 禽畜在养殖过程中对采食量的长短期调节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