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畜在养殖过程中对采食量的长短期调节
畜禽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摄食活动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摄入和咀嚼、吞咽等一系列过程。摄食的短期调控主要调节一次的摄食量,表现在对每次采食的开始和终止的控制。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消化道、胰、肝脏和机体的能量物质代谢库等器官和组织都参与了动物采食短期调节活动。采食的饲料经消化道消化后被吸收并参与体内代谢,所有这些活动均会影响短期调节信号的分泌而影响摄食的短期调控。摄食的短期调控主要包括化学调节、物理调节、感官调节等。
关于采食的长期调节,最典型是脂肪稳衡理论,由Kemiedy提出,用来解释采食量的长期调节机制。脂肪稳衡理论认为,动物采食是为了保持体内有一定量的脂肪储备,若动物体脂处于亏损状态,则动物的采食量趋于提高,以弥补体内脂肪的损失。
FaverdinandBareille研究表明,反馈信号可能是调节脂肪组织的体液因素(即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能物质)或脂肪组织自身产生的体液因素(如LePtin)。瘦素作为一种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主要在调节机体能量平衡及脂肪沉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血清瘦素水平及脂肪组织中瘦素的mRNA量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Booth指出:动物体内脂肪平衡的调节机制可能至少部分涉及到由肝迷走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也与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有关。
Tybirklz的结果也表明,当动物体重增加时,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也随之增加。体况肥的动物,由于对胰岛素的作用不敏感,可使其饲料采食量减少。动物体内的脂肪平衡可能是通过由底物氧化和脑脊髓液,或血浆内的胰岛素的浓度变化所产生的信号之间的互作获得的。尽管目前对脂肪平衡的调控机制尚有争论,还需要进一步作深入研究,但是脂肪平衡状况如何,无疑对动物的采食量会有重大影响。
上一篇: 畜牧养殖过程中对禽畜采食量的调节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