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饲料氨基酸回肠消化率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徐建 四川农业大学
饲料氨基酸消化率是评定单胃动物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Kulken和Lyman首先提出用粪分析法测定猪饲料氨基酸消化率。但许多兽医研究发现,蛋白质和氨基酸在进入后肠会被微生物发酵降解产生氨和胺而被肠道吸收,吸收的氮不能用于合成体蛋白,而是直接由尿氮排出;并且粪中氨基酸组成还受到大肠中微生物蛋白质合影响。可见粪分析法因受大肠微生物活动影响,使得测定的氨基酸消化率不准确的。几放sley和 Knabe等研究认为由于后肠微生物对氨基酸的干扰作用,排除大肠微生物降解、合成影响后氨基酸消化率才能更准确地反应饲料的营养价值。 Low和Payne等经过研究后认为测定氨基酸消化率用回肠末端方法比较准确,并提出取代传统的粪分析法。
从回肠末端收集食糜测定氨基酸消化率的方法有许多种,根据其特点主要分为:麻醉屠宰法、矮管法、回直肠吻合术。以下将对这几种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麻醉屠宰法
早在1925年,Cori就提出试验动物麻醉屠宰后在回肠末端取样分析的方法。其要点是:动物饲喂试验日粮一段时间,将其麻醉屠宰后在距离回盲瓣前一定距离取样。、Moughan和smith等也沿用此法。此方法的优点:饲喂日粮种类不受限制;试验期短,工作量小;采样之前对动物消化道干扰小,还可以多点同时采样。该法缺点:必需使用指示剂,但指示剂本身就存在许多不足之处[59]:难以收集足够的食糜,不易取得有代表性样本,获得信息量少;一只动物只能取一次样,用于大动物费用太高。但是该法简单易行,至今仍在使用。
2瘘管法
为了弥补麻醉屠宰法的许多不足之处,许多研究者又发明了在通过外科手术肠道中安装瘘管,通过瘘管收集食糜样本的方法。。根据瘘管管形状、安装部位和植入疹管的数量不同,又可把瘘管法分为T一型疹管法与桥型瘘管法。
上一篇: 白酒糟在家禽、反刍动物及鱼类养殖中的作用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