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饲料在日本对虾幼的肝胰脏显微结构
谢中国 江南大学
图中所示为日本对虾幼体肝胰脏的显微结构。主要结构有 A 分泌细胞、B 吸收细胞和 C 消化腺。有许多的浆液性腺泡,色较深,呈紫蓝色,顶部胞质内含有许多嗜酸性酶原颗粒,颗粒多少常随细胞的功能状态而变化,这有助于微粒饲料的消化。各试验组的肝胰脏显微结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肝胰脏是重要的消化腺,是消化酶分泌的主要器官。幼体阶段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是其主要的消化酶,皆由肝胰脏分泌形成。仔稚幼体很难消化微粒饲料,这与肝胰脏的功能尚未完善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考虑微粒饲料合适时间开始投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从微胶囊饲料的消化性考虑,从 10 日龄开始饲喂幼体。3 日龄的舌齿鲈幼体肝胰脏分泌细胞的分化和分泌管道就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其体内可以检测到胰蛋白酶的活性。一般情况下,幼体孵化后不久消化道的背面后方出现胰脏,随后胰腺细胞中出现酶原颗粒。肝胰脏的吸收细胞对脂类的吸收、转运和利用以及饲料脂类状况等畜牧常见问题反应灵敏,特别在幼体阶段,肝胰脏细胞的结构与其营养状态存在密切的联系,深入研究肝胰脏超微结构变化与营养状况的关系,可直观研究幼体脂类营养状况与幼体发育状况。
中肠内层由单层的柱状细胞组成,没有几丁质,分为分泌型的柱状细胞和吸收型的杯状细胞两类,是消化吸收营养组分的主要部位。日本对虾幼体中肠的杯状细胞器结构。杯状细胞的游离面可见行使胞饮作用的囊泡。胞质中富含A线粒体、C酶原颗粒、D脂滴等。线粒体的体积大,数量多,主要分布于细胞的顶端。E细胞核呈球状,位于细胞中央,F核仁明显。各试验组日本对虾幼体的杯状细胞器结构没有异常。幼体的肠道是分解和吸收营养成分的重要部位。大多数硬骨鱼类的前肠参与脂肪的吸收,其特征是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中的脂滴被当做脂肪的临时贮存部位。脂肪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酸酯。脂肪酸通过简单的扩散被肠上皮细胞吸收。于海瑞研究大黄鱼仔稚鱼的发育过程,发现肝脏中的脂滴逐渐增加,但前肠粘膜细胞中没有发现脂滴。仔稚幼体的肠道上皮细胞缺乏脂滴是因为所投喂的卤虫迅速通过消化道,从而降低了肠道对脂肪的消化吸收。
酶原颗粒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一种由膜包围的胞质颗粒,酶原颗粒的作用是贮存和分泌由内质网上的核糖核蛋白体所合成的酶原。酶进一步将蛋白中的肽水解为氨基酸,然后被肠道的上皮细胞所吸收。一般认为,幼体期缺乏功能性的胃,胞饮作用是主要的吸收方式。细胞质中大量的线粒体为中肠吸收营养成分提供能量基础,尤其是胞质内呈管状或泡状的膜管系统及酶原颗粒,对中肠细胞物质运输、渗透压调节及消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欧洲鳎幼体在外源营养开始时,就能检测到胰腺细胞中有酶原颗粒的分泌。
仔稚幼体发育阶段均能检测到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碱性磷酸酶与肠上皮细胞的吸收功能息息相关。本论文第四章检测到的日本对虾幼体的碱性磷酸酶活力也说明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本研究中在日本对虾幼体中肠细胞器中均发现有脂滴、酶原颗粒、线粒体等细胞器,可印证中肠具有消化吸收功能。
上一篇: 微胶囊饲料在日本对虾幼体内的肠道显影结构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