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饲料消化率的研究评定
谢中国 江南大学
消化率是饲料人才评价饲料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测定原理是通过测定饲料及粪便中标记物的含量变化,计算得到饲料或某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幼体粪便收集困难,故难以对饲料营养价值进行准确评定。研究幼体对饲料的消化率主要有两种方法:体外消化法和体内消化法。
体外消化法是利用酶制剂或幼体的消化器官的酶提取液在试管内进行的消化试验。对研究用的蛋白源进行体外消化,可初略评价蛋白源的优劣,鉴定其可消化程度。Tonheim 等模拟幼体中肠的条件,测定水溶性蛋白和非水溶性蛋白的体外消化率,结果显示水溶性蛋白的消化性显著高于非水溶性蛋白;生物活饵的体外消化率显著地高于微粒饲料。Cara 等采用酪蛋白和精蛋白制备的微粒饲料饲喂幼体,评价其体外消化情况。此法虽简便但无法反映幼体的真实消化情况。
水生动物体内消化率的测定方法一般采用内源指示剂 Cr2O3、Yi2O3等。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种收集幼体粪便的有效方法,使得体内消化率的测定尤为艰难。采用管饲技术,Morais 用14C 标记的卤虫饲喂幼体,24 h 后发现卤虫有近 60%的消化性,20%用于合成,39%用于分解代谢。
采用同位素标记、有机染料、分子生物学、荧光光谱等研究方法可测定幼体的体内消化率,但是这些技术成本高昂,操作复杂,仅局限于某种饲料或某种原料,不能广泛的应用于所有的微粒饲料和生物活饵。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对仔稚鱼的消化生理(荷尔蒙控制和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的吸收、胆囊收缩素)等的研究。随着标记物和标记手段的不断更新、发展,对幼体的营养代谢方面的了解会越来越深入。
上一篇: 贝类抗病指标的选择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