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耐药性研究及疫苗研究现状
李雪瑞 中国农业科学院
1.猪链球菌耐药性研究
自 1929 年青霉素被发现并被应用于疾病的防治以来,抗生素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性细菌随之出现。1960年,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RSA 取代链球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菌种。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同时出现。此后,超级细菌出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抗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多药肺炎链球菌 (MDRSP)、多重抗药性结核杆菌 (MDR-TB),以及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PC)等均成为超级细菌。而 2010 年在印度等南亚国家出现一种新型“超级细菌”NDM-1。 与传统“超级细菌”相比,其耐药性已经不再是仅仅针对数种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而是对绝大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被称为“泛耐药性”(pan- drug resistance,PDR)随着超级细菌的出现,细菌耐药性成为全世界广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国外,诸多的研究早已表明了猪链球菌耐药性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而在我国,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较之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由此造成的结果则更为严峻。随着抗菌药物在养殖业的广泛应用, 猪链球菌菌株耐药性日趋严重,对大环内醋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以及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尤其为严重。2004 年,在杨建江等人对分离自吉林长春地区的猪链球菌所做的耐药性检测发现,82%~100%的猪链球菌分离菌菌株对大环内酯-林克酰胺-链阳菌素 B (MLSB) 类、氟喹诺酮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耐药,82%的菌株为多重耐药(MDR),100 %的菌株对青霉素中度敏感。同年,王丽平等人的检测结果表明,猪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到 40%。2007 年,闻清波等人的研究发现,所有检测菌株均为多重耐药,猪链球菌对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显著高于丹麦等国家。2008 年, 常洪涛等从河南省不同地区猪场中疑似猪链球菌病的自然发病病例中分离到 12株猪链球菌,耐药性检测标明所分离的猪链球菌菌株均对头孢类药物、磷霉素、氟苯尼考等高度敏感,而对红霉素、磺胺、链霉素等不敏感。2009 年,沈萍等人对 121 株2 型和 7 型湖南地区分离菌株所做的耐药性检测发现,猪链球菌湖南分离菌株对红霉素、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具有高频的抗性,对氟哌酸、左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拉霉素和青霉素 G等抗生素较为敏感,35%的猪链球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100%的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具有耐药性。可以看出,在我国,猪链球菌分离株的耐药性现象非常严重,而且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地域性差异。
这些研究结果均由致病菌株获得。然则正常菌群携带猪链球菌的耐药性状况如何,则在国内少有报道,同时,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也少见对猪链球菌耐药性的持续性检测。由于猪链球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对特定地区正常猪群分离链球菌并检测其耐药性状况,在该地区猪群爆发猪链球菌病时,可以在不分离菌株的条件下,做到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同时,通过对正常菌群连续的耐药性检测,可以以点带面,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或减弱的趋势。
2. 猪链球菌疫苗研究现状
有关猪链球菌活疫苗的研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例如荚膜的有无,免疫菌株和攻击用菌株的不同等因素,结果也不一致。在 1998 年,在 Holt 等人的研究中,他们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用猪链球菌 2 型活疫苗重复免疫猪后,猪只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但对于已经定殖在关节部位或者扁桃体部位的猪链球菌 2 型菌株,则不能清除。2002 年,在 Wisselink 等人的研究中,用无荚膜的猪链球菌 2 型基因突变株制备活苗以 1×109cfu 剂量接种 2 次,免疫无特定病原小猪后发现,无荚膜突变株活苗的免疫保护性很低。而猪链球菌灭活疫苗,主要有单价灭活菌苗,二价灭活疫苗、三价灭活疫苗及多价灭活疫苗。但有关各类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其结果也不一致。有关亚单位疫苗的研究,也已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从总体上讲,目前的效果均不理想,仍在不断探索之中。目前猪链球菌疫苗的缺陷在于,需要重复注射,数次免疫后,受免动物才会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同时,用某一血清型链球菌制备的细菌疫苗只对该血清型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甚至只对该血清型内的特定菌株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猪链球菌造成猪链球菌各类疫苗免疫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所使用的毒株的致病力、试验动物、疫苗的接种部位以及疫苗佐剂有关。从目前的诸多研究看,探索新型安全高效的分子疫苗,仍是未来猪链球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一篇: 引起猪链球菌病的分子分类研究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