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种饲草体外消化特性
王晓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从单种饲草体外消化率试验结果分析得知,首稽的有机物质消化率显著(P<0.05)高于其它各组,而pH值的下降幅度却显著低于其它各组。说明首稽高的IVDOM与其体外消化液中pH有直接关系。Ru等研究表明,体外培养紫花首稽的消化率远高于其它饲草品种(干草和秸秆)与体内结果相似,这与本试验研究结果一致。产生该结果可能是由于豆科饲草首稽粗蛋白含量较干草和秸秆高,从而产生了较高的NH3一N浓度,抑制了培养液pH的下降。如前面分析首稽的MCP产量并没有呈现同IVDOM一样的变化趋势,3一12小时产气量和VFA相对于其它三组都处于较低水平,但24小时培养结束时气体产生总量及TVFA却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这说明,12小时以前首稽的碳水化合物发酵量很小,造成了N源的浪费,这与首稽的碳水化合物a值较小相一致。12一24小时首稽的碳水化合物b值即慢速发酵部分开始发酵,但没有合成相当量的MCP,造成能量以气体形式的散失。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从体外消化指标来看,将首稽单独培养时,能氮释放速率不平衡。而对于玉米秸来说,3一12小时产气量均高于麦秸组,此时对应的TVFA及丙酸产生量都显著(P<0.05)高于麦秸组,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TVFA及丙酸都呈较高水平。将此结果与玉米秸的MCP产量,气体生成量及pH值结合,可得出如下结论:玉米秸单独培养时,碳水化合物a值快速发酵部分相对于其它各组快且高,但由于高的丙酸产量减少了底物发酵的气体产生量,使得玉米秸前12小时产气量却没有表现出较高水平,仅高于小麦秸组。此外玉米秸可发酵氮源不足,所以MCP生成量少,主要生成了能量前体VFA,而以气体形式散发而造成的浪费却很少,因为其高的丙酸产量降低了底物发酵的气体产量。
vansoest研究得出,丙酸的生成是唯一摄取H:的生化反应,同时丙酸的生成不伴随CO:的产生。由此可得出如下推测:玉米秸作为碳水化合物源,在补充了适量的可发酵氮源后有很高的利用潜力;同比,番茄皮渣却与玉米秸相反,它可作为蛋白原料,在适当的补充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后,也将有很高的利用潜力。对于麦秸来说,其各指标都处于中间水平,但MCP生成量却处于首位,这可能是由于试验麦秸相对于玉米秸和首稽来说,能氮同步性高,从而微生物产量也高。这可对麦秸和玉米秸的采食量差异进行部分的解释。同样是秸秆,麦秸能氮同步性高于玉米秸,促进了畜牧动物瘤胃微生物的生长,使其消化率提高,食糜的流通速率加快,从而促进了绵羊的自由采食量。
综上分析可得出,任一饲草单独培养时都存在营养素供应的不平衡,所以限制了草食家畜的利用和饲草自身营养潜力的发挥。
上一篇: 草食家畜全混合日粮对生长性能的影响及未来发展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