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吸血虫病的病原特点及临床症状
张凤艳 黑龙江省拜泉县丰产乡畜牧兽医站 宫长富 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华乡畜牧兽医站
1病原特点
前殖吸虫病是由前殖科前殖属的多种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禽、鸟类的直肠、泄殖腔、腔上囊和输卵管内引起的,常导致母禽产蛋异常,甚至死亡。虫体呈棕红色,扁平梨形或卵圆形,体长 3~6 毫米,宽1~2 毫米。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在肠管分叉,2 个椭圆或卵圆形睾丸,左右并列于虫体中部两侧。卵巢分叶,子宫有下行支和上行支。生殖孔开口于虫体前端口吸盘左侧。虫卵呈棕褐色,椭圆形,一端有卵盖,另一端有小突起,内含1 个胚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虫卵大小为(22~29)微米×(12~15)微米。成虫在寄生部位产卵,卵随粪便排到体外,落入水中,被第1 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吞食,在其肠内孵出毛蚴,钻入螺肝发育为胞蚴,再由胞蚴发育为尾蚴;尾蚴离开螺体,进入水中,钻入第 2 中间宿主蜻蜓的幼虫和稚虫体内发育为囊蚴,禽类啄食带有囊蚴的蜻蜓幼虫或成虫即被感染,经 1~2 星期发育为成虫。
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属的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禽、鸟类直肠和盲肠内引起。卷棘口吸虫虫体呈淡红色,长叶状,体表有小刺。虫体大小为(7.6~12.6)毫米×(1.3~1.6)毫米。头襟发达,具有头棘,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2 个椭圆形睾丸前后排列于体中部后方,生殖孔位于肠管分叉后方、腹吸盘前方。虫卵呈金黄色、椭圆形,大小为(114~126)微米×(64~72)微米,一端有卵盖,内含 1 个胚细胞和很多卵黄细胞。宫川棘口吸虫大小为(8.6~18.4)毫米×(1.62~2.48)毫米,2 个睾丸呈椭圆形,分叶。除禽、鸟类外,亦可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其他形态结构与卷棘口吸虫相似。棘口吸虫的发育需要 2 个中间宿主,第 1 中间宿主为折叠萝卜螺、小土蜗和凸旋螺,第2中间宿主除上述 3 种螺外,尚有半球多脉扁螺、尖口圆扁螺和蝌蚪。成虫在禽的直肠或盲肠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落入水中的卵在 31~32℃条件下仅需 10 天即孵出毛蚴;毛蚴进入第 1 中间宿主后,约经32 天先后形成胞蚴、雷蚴、尾蚴;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遇第2 中间宿主即钻入其体内形成囊蚴。终末宿主禽类吃入含囊蚴的螺蛳或蝌蚪后而遭感染。囊蚴进入消化道后,囊壁被消化,童虫逸出,吸附在肠壁上,约经16~22天即发育成成虫。
背孔吸虫病是由背孔科背孔属的吸虫寄生于鸭、鹅、鸡等禽类盲肠和直肠内引起。虫体种类很多,常见的为细背孔吸虫,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细背孔吸虫呈淡红色,体细长,两端钝圆。只有口吸盘,腹面有 3 行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腹腺。2 个分叶状睾丸,左右排列于虫体后部。卵巢分叶,位于 2 个睾丸之间。生殖孔开口于肠分叉后方。虫卵大小为(15~21)微米×12 微米,两端各有 1 条卵丝,长约0.26 毫米。成虫在宿主肠腔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条件下,经 3~4 天孵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圆扁螺后毛蚴钻入其体内,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成熟尾蚴在螺体内或离开螺体,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禽类因啄食含囊蚴的螺蛳或水生植物而感染,童虫附着在盲肠或直肠壁上,约经 3 星期发育为成虫。
2 流行病学
前殖吸虫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其流行季节与蜻蜓的出现季节相一致,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家禽感染多因到水池岸边放牧时,捕食蜻蜓而引起。同时,含虫卵的粪便落入水中,造成病原散播。棘口吸虫病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对雏禽的危害较为严重。家禽感染主要是采食浮萍或水草饲料,因为螺与蝌蚪多与水生植物一起孳生。
3临床症状
前殖吸虫病感染初期,患禽外观正常,但蛋壳粗糙或产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或仅排蛋黄,继而患禽食欲下降、消瘦、精神萎靡、蹲卧墙角,或排乳白色石灰水样液体,有的腹部膨大,步态不稳,双腿叉开,肛门潮红、突出,泄殖腔周围沾满污物,严重者因输卵管破坏,导致泛发性腹膜炎而死亡。
棘口吸虫病轻度感染仅引起轻度肠炎和腹泻。严重感染时引起下痢、贫血、消瘦,甚至发生死亡。
背孔吸虫病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导致肠黏膜损伤、发炎。患禽精神沉郁、贫血、消瘦、下痢,生长发育受阻,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后睾吸虫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患禽表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常引起死亡。
上一篇: 畜禽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与主要症状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