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与主要症状
1流行病学
衣原体具有广泛的宿主,家畜中以羊、牛、猪较为易感,禽类中以鹦鹉、鸽子较为易感。畜禽不分年龄均可感染,但不同年龄的畜禽其症状表现不同。病畜(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由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病原菌,污染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由污染的尘埃和散布于空气中的液滴,经呼吸道或眼结膜感染。病畜与健康畜交配或用病公畜的精液人工授精可发生感染,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本病的季节性不明显,但犊牛肺炎病例冬季多于夏季,羔羊关节炎和结膜炎常见于夏、秋季。本病的流行形式多种多样,妊娠牛、羊、猪流产常呈地方性流行,羔羊、仔猪发生结膜炎或关节炎时多呈流行性,而牛发生脑脊髓炎时则为散发性。过分密集的饲养、运输途中拥挤、营养扰乱等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2主要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因动物种类和临诊表现而异,短则几天,长则可达数星期,甚至数月。家畜感染后,有不同的临诊表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病型。
流产型主要发生于羊、牛和猪。羊潜伏期为50~90 天。临诊表现为流产、死产和产弱羔,流产发生于妊娠的最后 1 个月。分娩后,病羊排出子宫分泌物可达数天之久,胎衣常滞留。病羊体温升高达 1 星期。有些母羊因继发感染细菌性子宫内膜炎而死亡。羊群第 1 次暴发本病时,流产率可达 20%~30%,以后则每年为 5%左右。流产过的母羊以后不再流产,易感母牛感染后,有短暂的发热阶段。初次妊娠的青年牛感染后易引起流产,流产常发生于妊娠后期,一般不发生胎衣滞留,流产率高达60%。年青的公牛常发生精囊炎,其特征是精囊、附性腺、副睾和睾丸呈慢性发炎,发病率可达 10%。猪无流产先兆,体温升高者也少见,初产母猪的流产率为 40%~90%。若为正产,则有部分或全部仔猪死亡。存活者体质弱,体重轻,吮乳无力。有的病群产活仔多,但因仔猪在胎内感染,出生后则迅速出现抑郁,体温升高1~2℃、寒战、发绀,有的发生恶性腹泻,多在 3~5 天死亡。公猪发生睾丸炎、副睾炎、阴茎炎、尿道炎。
肺肠炎型主要见于6 月龄以前的犊牛,仔猪也常发生。潜伏期为 1~10 天,病畜表现抑郁、腹泻,体温升高到 40.6℃,鼻流粘性分泌物,流泪,以后出现咳嗽和支气管肺炎。发病犊牛表现的症状轻重不一,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有的犊牛可呈隐性经过。仔猪常并发胸膜炎或心包炎。
关节炎型主发于羔羊。发病羔羊初期体温上升至 41~42℃,食欲丧失,离群。肌肉运动僵硬,并有疼痛,跛行,肢关节摸之有痛感。随着疾病的发展,跛行加重,羔羊弓背而立,有的羔羊长期侧卧,活动平均减少 10%。几乎有关节炎的病羔双眼都有滤泡性结膜炎,但有结膜炎的病羔不一定有关节炎。发病率一般为 30%,甚至可达 80%以上。如隔离和饲养条件较好,病死率低,病程 2~4 星期。犊牛也常发病,病初发热厌食,不愿站立和运动,在第 2~3 天,关节肿大,后肢关节较严重,病状出现后 2~12 天死亡。恢复的犊牛可能对再感染有免疫力。
结膜炎型主发于绵羊,尤其肥育羔和哺乳羔。衣原体侵入羊眼后,进入结膜上皮细胞的胞质空泡内,形成初体和原生小体,从而引起眼的一系列病变。病羊的眼结膜充血、水肿,大量流泪,发病的第 2~3 天,角膜发生不同程度的混浊,血管翳、糜烂、溃疡和穿孔。混浊和血管形成最先开始于角膜上缘,其后见于下缘,最后扩展至中心。经 2~4 天开始愈合,数天后,在瞬膜和眼睑结膜上形成直径 1~10 毫米的淋巴样滤泡。某些病羊发生关节炎、跛行。肥育场羔羊的发病率可达 90%,但不引起死亡。一般病程为 6~10 天,但伴发角膜溃疡者,可长达数星期。
脑脊髓炎型主发于牛,尤以 2 岁以下的牛最易感。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介于 4~27 天之间,病初体温突然升高,达 40.5~41.5℃,发热持续 7~10 天。体重迅速减低,流涎和咳嗽明显,行走摇摆,常呈“高跷样”步伐,有的病牛有转圈运动或以头抵硬物。四肢主要关节肿胀、疼痛,有的病牛有鼻漏或腹泻。末期,有的病牛呈角弓反张和痉挛,有临诊症状的病牛约有 30%归于死亡。但因存在着许多轻症和隐性病例,病死率实际上是比较低的,耐过牛有持久免疫力。断奶仔猪也曾出现类似症状,表现精神不振,有稽留热,后肢轻瘫。有的病猪高度兴奋,尖叫,突然倒地,四肢作游泳状,腹式呼吸,病死率可达20%~60%。
上一篇: 初生仔猪低血糖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