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线虫病的病原特点与流行病学
朱丽娟 黑龙江省龙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1病原特点
鸡蛔虫病是由禽蛔科禽蛔属的鸡蛔虫寄生于鸡小肠内引起的常见寄生虫病。鸡蛔虫是鸡体内最大的线虫,呈淡黄白色,头端有 3 个唇片。雄虫长 26~70毫米,尾端向腹面弯曲,有 2 根近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长 65~110 毫米,尾端尖而直。虫卵呈深灰色,椭圆形,卵壳厚。虫卵大小为(70~90)微米×(47~51)微米。
比翼线虫病又称交合虫病,其病原属比翼科比翼属,寄生于鸡的气管内。虫体因吸血而呈红色,雌虫大于雄虫,主要有斯克里亚平比翼线虫和气管比翼线虫。虫卵大小为(78~110)微米×(43~46)微米。主要危害幼鸡,死亡率极高。
鸡胃线虫病是由华首科华首属和四棱科四棱属的线虫寄生于鸡的食道、腺胃、肌胃和小肠内引起的寄生虫病。斧钩华首线虫虫体前部有 4 条饰带,由前向后延伸,几乎达到虫体后部,但不折回也不相互吻合。雄虫长 9~14 毫米,雌虫长 16~19 毫米。虫卵大小为(40~45)微米×(24~27)微米,寄生于鸡的肌胃角质膜下。中间宿主为蚱蜢、象鼻虫和赤拟谷盗。旋形华首线虫虫体常卷曲呈螺旋状,前部的 4 条饰带,由前向后,在食道中部折回,也不吻合。雄虫长7.0~8.3毫米,雌虫长 9.0~10.2 毫米,虫卵大小为(33~40)微米×(18~25)微米。寄生于鸡的腺胃和食道,偶尔可寄生于小肠,中间宿主为潮虫。美洲四棱线虫虫体无饰带,雄虫纤细,长 5.0~5.5 毫米。雌虫血红色,长 3.5~4.0 毫米,宽 3 毫米,在纵线部位形成4条纵沟。虫卵大小为(42~50)微米×24 微米,寄生于鸡腺胃内,中间宿主为蚱蜢和德国小蜚蠊。
异刺线虫病又称盲肠虫病,是由异刺科异刺属的异刺线虫寄生于鸡的盲肠内引起的线虫病。虫体较小,呈白色,头端略向背面弯曲,食道末端有 1 个膨大的食道球,长约 10 毫米,头端向背侧弯曲,尾部尖且直。虫卵呈灰褐色,椭圆形,大小为(65~80)微米×(35~46)微米,卵壳厚,内含 1 个胚细胞,卵的一端较明亮,可区别于鸡蛔虫卵。本病在鸡群中普遍发生,平时应重视对该病的预防。
鸡毛细线虫病是由毛首科毛细线虫属的多种线虫寄生于禽类消化道引起。我国普遍发生,严重时可致鸡死亡。有轮毛细线虫前端有球状角皮膨大,雄虫长15~25毫米,雌虫长 25~60 毫米。寄生于鸡的嗉囊和食道,中间宿主为蚯蚓。鸽毛细线虫雄虫长8.6~10.0 毫米,雌虫长 10~12 毫米。寄生于鸡的小肠,属直接型发育。膨尾毛细线虫雄虫长 9~14 毫米,尾部两侧各有 1 个大而明显的伞膜,雌虫长 14~26 毫米。寄生于鸡的小肠,中间宿主为蚯蚓。
2流行病学
鸡蛔虫的雌虫在鸡小肠内产卵,随鸡的粪便排到体外。虫卵抗逆力很强,在适宜条件下,约经 10 天发育为含感染性幼虫的虫卵,在土壤内生存 6 个月仍具感染能力。鸡因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幼虫在鸡胃内脱掉卵壳进入小肠,钻入肠黏膜内,经血液循环和一段时间后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此过程约需 35~50 天。除小肠外,在鸡的腺胃和肌胃内,有时也有大量虫体寄生,3~4 月龄以内的雏鸡最易感染和发病。
比翼线虫的雌虫在气管内产卵,卵随气管粘液到口腔被咳出,或被咽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条件下,虫卵约经 3 天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再被蚯蚓、蛞蝓、蜗牛、蝇类及其他节肢动物等吞食,在其肌肉内形成包囊而具有感染鸡的能力。鸡因吞食了这些动物被感染,幼虫钻入肠壁,经血流移行到肺泡、细支气管、支气管和气管,于感染后 18~20 天发育为成虫并产卵。
胃线虫的雌虫在寄生部位产卵,卵随粪便排到外界,被中间宿主吞入后,约经 20~40 天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家禽因吃这些中间宿主而感染。在鸡胃内,中间宿主被消化而释放出幼虫,并移行到寄生部位,约经 27~35 天发育为成虫。
异刺线虫的成熟雌虫在盲肠内产卵,卵随粪便排于外界。在适宜条件下,约经 2 星期发育成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鸡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在盲肠内发育为成虫,共需 24~30天。此外,异刺线虫卵常因与组织滴虫混合感染而使鸡并发组织滴虫病。
毛细线虫的雌虫在寄生部位产卵,虫卵随禽粪便排到外界。或在中间寄主体内发育为具有感染性阶段,被鸡吞入后,幼虫逸出,进入寄生部位黏膜内,虫卵约经1 个月发育为成虫。
上一篇: 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临床表现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