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临床表现

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临床表现

王永华 黑龙江省依安县畜牧兽医总站

1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1~8 周龄的鹅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均易感,日龄愈小的雏鹅对本病的易感性愈高。急性型病例主要发生于 4~8 周龄的雏鹅,8 周龄以上的鹅一般较少发病,耐过鹅生长发育不良。本病的潜伏期为 1~3 天,有时可长达 1 星期左右,即使雏鹅出壳后就感染本病病原体,也要经过3~5 天潜伏期之后才发病或出现死亡。因此,在 1 星期内出现发病和患本病而死亡的雏鹅相对较少。但随着病例的增加,患病雏鹅不断排菌,逐步扩大传染,从第 2 星期开始,发病和死亡的雏鹅数量逐步增加,症状和病变逐渐典型。死亡率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鹅场生物安全条件的好坏、发病的季节、菌株毒力的大小和雏鹅日龄,另一方面取决于雏鹅群发生本病时是否有并发症的存在。本病死亡率一般为 3%~30%,有并发症存在的情况下,死亡率可高达 50%~80%。

    本病多发生于低温、阴雨和潮湿的冬、春季节。其余季节偶有发生,即使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相对较低。本病常与大肠杆菌病、禽霍乱、沙门氏杆菌病、葡萄球菌病和链球菌病等并发或继发感染。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和损伤的脚蹼皮肤伤口感染。本病的发生、流行及危害程度与鹅群所受到的应激因素有密切关系。可通过被污染的饮水、饲料、尘土及飞沫经消化道传染。而育雏室的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不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都是诱发和加剧本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到目前为止,还未证实本病可以垂直传播,但不能忽视可以经被病原污染的蛋壳而传播的可能性。

2临床症状

    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为 1~5 天,有时可达 1 星期左右。潜伏期与菌株的毒力、感染的途径以及应激等因素有关。在不同的鹅场,当鹅群受到本病侵袭时,所表现的病状及病型不尽相同,有的以急性型为主,而大多数鹅群则表现为亚急性型或慢性型。

    最急性型病鹅常看不到任何明显的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型病例较常见。初期患鹅闭目嗜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少食或食欲废绝,离群独处等。病鹅缩颈、歪颈,头颈振颤、频频摇头或嘴触地面。腿乏力,不愿走动或行动迟缓,蹒跚,共济失调甚至伏地不起。后期发生瘫脚,完全站不起来。患鹅流泪,眼眶周围绒毛湿润并粘连,形如“戴眼镜”。鼻腔或窦内充满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并常流出鼻孔四周,一旦干涸则使患鹅出现呼吸困难。同时,出现频频咳嗽,打喷嚏。随着病程的延长,部分病鹅的鼻腔和窦内充塞干酪样物,排黄白色、绿色稀粪。濒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如摇头、点头,头向后仰和双脚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不久即死亡。部分病例呈阵发性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 2~3 次后死亡。病程一般为1~3 天,若无并发症,则可延至 4~5 天。4~5 周龄以上的雏鹅,病程可延至 1 星期以上。若并发大肠杆菌病,病程缩短。亚急性或慢性型病例多数发生于日龄稍大及病程长达 1 星期以上的雏鹅。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双腿无力,伏地或以跗关节着地,不愿走动。并常出现神经症状,痉挛点头,摇头摆尾,前倒后仰,歪头。若遇到惊扰时,病鹅不断鸣叫,颈部扭曲,转圈或倒退。发育严重受阻,最后衰竭而死。

3病理变化

    肝脏肿大,表面覆盖灰白色或略为黄色的纤维素性薄膜。若未并发大肠杆菌病,则这层薄膜紧贴肝脏表面,易忽略。若稍微留意观察,就可发现肝脏表面颜色稍为灰白色,从肝脏边缘挑起,则极易剥离,且见肝被膜光滑。若并发大肠杆菌病,则肝脏表面的纤维素性膜比较厚,呈灰白色,更易剥离。急性病例,可见心包液明显增多,并出现数量不等的白色絮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混浊,呈灰白色。心外膜表面常可见粘上灰白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稍长的病例,心包液减少以致完全消失,心包腔内纤维素性渗出物干涸,以致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难以剥离。气囊壁混浊增厚,气囊腔附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尤以颈、胸气囊明显。严重病例可见气囊内有灰白色块状物,脾常见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或肿胀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些病例肺呈黑色或呈不同程度的间质性水肿。出现神经症状的病例,可见脑膜充血、水肿、增厚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有些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病例常可见到单侧或两侧附关节肿大,关节液增多。少数病例还可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输卵管明显膨大增粗,管中充满大量的干酪样物质,眶下窦有干酪样渗出物。

上一篇: 畜禽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