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细线虫病及其防治
丁耀民 辽宁省庄河市鞍子山动物卫生监督所
家禽毛细线虫病是由毛细线虫科的线虫所引起的蠕虫病总称。鹅毛细线虫病是毛细线虫属的线虫,寄生于鹅的小肠前半部(也见于盲肠)所引起。在少数情况下,还寄生于消化道的后半部。除此之外,寄生于鹅的盲肠、小肠或食道的线虫还有鸭毛细线虫、环形毛细线虫和膨尾毛细线虫等。笔者现结合自身经验,介绍鹅毛细线虫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供各位兽医同行参考。
1病原
本病原体是鹅毛细线虫,雄虫体长 9.2~15.2 毫米,雌虫体长 13.5~21.3 毫米。雄虫具有 1 根圆柱形的交合刺,其长度为1.36~1.85 毫米,宽大约为 0.01毫升(在中部)。虫卵长为 0.050~0.058 毫米,宽为0.025~0.030 毫米。通过剖检发现细毛发状虫体或粪便检查找到虫卵(毛细线虫虫卵两端栓塞物明显),进行诊断。
2 临诊症状
由各个不同种病原体所引起的毛细线虫病的经过和症状基本一致。轻度感染时,不出现明显的症状,在 1~3 月龄的幼鹅中发病较严重。严重感染的病例,表现食欲不振或废绝,但大量饮水,精神萎靡,翅膀下垂,常离群独处,蜷缩在地面上或在鹅舍的角落里。消化紊乱后出现间歇性的下痢,而后呈稳定性的下痢。随着疾病的发展,下痢加剧,在排泄物中出现粘液。患鹅很快消瘦,生长停顿,发生贫血。由于虫体数量多,常引起机械性阻塞,分泌毒素而引起鹅慢性中毒。患鹅常由于极度消瘦,最后衰竭而死。
3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小肠前段或十二指肠有细如毛发样的虫体,严重感染的病例可见大量虫体阻塞肠道,在虫体固定的地方,发现肠黏膜浮肿、充血、出血。由于营养不良,可见肝、肾缩小,尸体极度消瘦。在慢性病例中,可见肠浆膜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和肿胀,使整个肠管粘成团。
4 流行特点
一般情况下,在本病流行地区每年各季都能在鹅体内发现鹅毛细线虫。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虫体数量较多;在气温较低的季节里,患鹅体内虫体数量较少。未发育的虫卵比已发育虫卵的抵抗力强,在外界可以长期保持活力。在干燥的土壤中,不利于鹅毛细线虫卵的发育和生存。
5实验室检验
用 2 次离心法进行检查。配制饱和食盐溶液,在其中添加硫酸镁(在 1 立升溶液内加 200 克)。在盛有水的玻璃杯内,调和 3~5 克粪便,直到获得稀薄稠度为止。把获得的混合物经过金属筛或者纱布过滤到离心管内,离心 1~2 分钟。由于毛细线虫的虫卵比水重,因此,离心后易沉于管底。离心后将上清液弃掉,加入硫酸镁的食盐溶液。搅匀后再离心 1~2 分钟,毛细线虫的虫卵便浮于溶液的表面。然后用金属环从液面取出液膜,放在载玻片上进行镜检。
6防治
做好养鹅场的卫生措施,及时清理粪便,进行发酵消毒。鹅舍应保持通风干燥,雏鹅出壳之后应立即放到未感染毛细线虫病的地区进行育雏工作。对发生毛细线虫病的鹅群,应做好定期驱虫,每隔 1~2 个月驱虫1次。
治疗时,只有对大群流行,且危害严重的鹅群,才应当进行全群驱虫。驱虫时所采用的药物,应注意种类和剂量,以免引起患鹅中毒。同时,还应特别避免因使用药物而造成鹅产品的药物残留问题。在使用药物之前,务必先了解有关方面最新的可靠信息,务必严格遵照标签上的说明和使用剂量应用。
甲氧啶,按每千克体重 200 毫克,配成 10%的水溶液,皮下注射或口服。或按每只鹅注射 25~50 毫克效果非常满意,大多数虫体 24 小时可被排出。
甲苯唑,每千克体重 70 毫克和 100 毫克,1 次口服或混料喂服,对 6 日龄、12 日龄和 24 日龄虫体有极高的疗效。
左唑咪,25 毫克 / 千克体重喂饲,对成虫有93%~96%的疗效,对 16 日龄虫体有 89%的疗效,但对 3~10 日龄虫体无效。
噻苯唑,饲料中添加量为 0.1%,可驱除 13 日龄幼虫,对 18~26 日龄虫体无效。
四咪唑,按每千克体重40 毫克溶于水中,饮水服用。
越霉素 A,按每千克体重 35~40 毫克,1 次口服。或按0.05%~0.50%的比例混入饲料,搅拌均匀后连喂5~7天。
上一篇: 雏鹅缺水症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