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缺水症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张言生 辽宁省大连市花园口经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水是禽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约占禽体的 60%,幼禽可达 70%,是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同时,水是运输养料、排泄废物、调节体温和渗透压以及平衡酸碱度的媒体。缺水比缺乏其他任何营养素对禽类生理的影响都大。缺水可导致消化液的分泌减少或停止,食欲下降,消化吸收发生障碍,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呼吸功能发生障碍,大量含氮的代谢产物积聚从而引起自家中毒,缺水也会造成局部细胞缺氧。当体内丧失正常含水量的 10%时,即可导致致死。
1症状
雏鹅缺水的症状与其缺水的程度、持续的时间及健康状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异。缺水的雏鹅,初期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不断张口,伸颈鸣叫,盲目地四处奔走,此时体温常升高 1~2℃。缺水较为严重时,雏鹅眼窝下陷,脚部皮肤干燥、皱缩,双翅下垂,继而精神沉郁,对周围环境的反应逐趋淡漠,以至呈昏迷状态,或突然出现阵发性全身痉挛,最后由于极度衰竭而死。
2 病因分析
从病理角度看,缺水是指机体内水分的排出量超过了摄入量。包括缺水性缺水、缺盐性缺水和混合性缺水。雏鹅缺水症是指因各种原因,雏鹅在育雏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按机体的需要摄入足够的水分而出现的缺水症。成年鹅由于放牧或游牧于池塘,长期接触水源,可以自由饮水,因此,很少出现缺水现象。而雏鹅在育雏期间,放牧前,由于管理上的疏忽或其他原因,因缺水而使雏鹅受到伤害,甚至会引起暴发性缺水,造成大批雏鹅死亡的事例时有发生。
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在温度偏高或湿度偏低的情况下,则加速蛋内水分的蒸发,从而促使雏鹅出壳的时间可能会提前半天至 1 天。由于出壳的时间不一致,从第 1 只雏鹅出壳到全批基本出齐,约需要24~36小时,已经出壳的雏鹅往往会因各种原因而不能及时运到育雏舍饮水。
若要到外地购买鹅苗,在长途运输之前,未能给鹅苗充分的饮水,途中又未能补给水分,到达目的地之后,由于搬动过程中受惊,或对场地不熟悉,或饮水器数量少,而且又不熟悉饮水器的位置等原因,往往在1~2天之内没有摄入足够水分而引起缺水。若在炎热的季节,缺水状况更为严重,比较常见。
在育雏室温度偏低的情况下,雏鹅因怕冷而拥挤打堆,外围的雏鹅向里面挤,往往在 1~2 小时内,为了取暖而不愿走动,这样就会因减少饮水量而出现缺水现象。
饮水器数量少或在舍内分布不均匀,使雏鹅接触饮水器的机会大大减少;饮水器放置过高,或饮水器漏水,致使部分雏鹅饮不到足够的水;在炎热季节,如饮水器内水温偏高,雏鹅不愿饮用等,都会造雏鹅缺水。
在夏季或气温高的情况下,雏鹅的饮水量可能会增加 3~4 倍,若没有及时供水,就会出现缺水的现象。
当进行疫苗接种时,雏鹅在一段时间里受到强烈的惊扰之后,由于过分受惊,便挤压成堆,很长时间不敢离开大群,不敢走动去寻找饮水器饮水,这样也会使部分雏鹅在一段时间里无法摄入足够量的水分。
当雏鹅患有眼部及口腔的疾患,或腺胃阻塞,腿部疾患等因素致使行动受阻,均能妨碍雏鹅饮水。
3 防治措施
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应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按雏鹅出壳的先后,分批安排,在出壳后 12 小时前必须供应饮水。或先调教少数雏鹅饮水,让其熟悉饮水器的位置,并将其嘴浸入水中,尝到水的滋味,然后带动其他雏鹅饮水。
控制好育雏室的温度,防止雏鹅“打堆”,即使出现“打堆”现象,可以轻轻将其赶散,使雏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饮水器。饮水器应充足,防止鹅群为争夺饮水位置而互相挤迫或践踏致死。
鹅苗若需要长途运输,必须在装运之前让其饮足水分,或喂饲湿料。若运输时间较长,应在途中选择避风的合适地点补给饮水,或喂给切细的含水分较多的青菜。加强管理的责任心,经常巡视,保证供水不断。炎热季节应注意水的温度不能过高,可供给清凉的饮用水。
一旦发现有缺水现象,应立即增加饮水器,分多次有节制地少量供水,然后再让其自由饮用。防止突然暴饮而造成水中毒,并可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及少量食盐。
上一篇: 禽几种线虫病简介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