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禽几种线虫病简介

禽几种线虫病简介

肖静 辽宁省黑山县动物检疫站

    身为基层兽医,我们难免需要接触各种禽类线虫病,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帮助养殖户朋友更好的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对禽类的线虫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蛔虫病

    是由禽蛔科、禽蛔属的蛔虫寄生于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虫体为线形,黄白色,雄虫长 26~70 毫米,雌虫长 65~110 毫米。蛔虫的发育为直接发育方式。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孵出幼虫但不出卵壳,被食入后在胃内破壳而出,之后进入小肠经 4 次蜕皮变为第 5期幼虫,并直接发育为成虫。

    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 6 个月,经 3 个月的冻结仍存活,对普通消毒药有抵抗力。但不耐高温、干燥和阳光直射,相对湿度低于 60%,温度高于 39℃即不能发育,45℃ 5 分钟,或阳光直射 1.0~1.5 小时即死亡。幼雏感染后,常出现消化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贫血消瘦,冠苍白,最后衰竭而死。育成鸡感染不出现明显症状,但母产蛋量可下降。本病根据临床症状,经粪检找到虫卵或剖检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2 异剌线虫病

    是由异剌科异剌属线虫寄生于盲肠内引起。异剌线虫虫体呈针状,雄虫长 7~13 毫米,有 2 根 2 毫米左右的交合刺;雌虫长 10~15 毫米,尾细长。虫卵为褐色椭圆形,长 60~70 毫米,宽 36~45 微米,其一端特别明亮。异剌线虫成虫寄生于盲肠,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被吞食后在小肠孵出幼虫,移行至盲肠,钻入盲肠壁内发育 1 个时期,重返肠腔,发育为成虫。此外,还可通过吃进含有异剌线虫卵的蚯蚓感染。异剌线虫的卵在外界抵抗力强,能在 1%硫酸、0.1%升汞溶液中发育,在土壤中能生存 8 个月。异剌线虫可引起盲肠炎症,同时,还是组织滴虫病的传播者。患禽表现下痢,食欲不振,消瘦,发育受阻,产蛋下降,严重时可造成死亡。病理变化主要是盲肠肿大,肠壁发炎和增厚,黏膜出血、溃疡。本病确诊需要粪检虫卵或剖检。

3 毛细线虫病

    是由毛首科,毛细线虫属的多种线虫寄生于消化道引起。有轮毛细线虫寄生于嗉囊和食道,封闭毛细线虫寄生于鸽及雉的小肠,膨尾毛细线虫寄生于鸭的小肠,领绳状线虫寄生于的肠道。这些毛细线虫形态相似,大小在 7~8 毫米到 20~25 毫米左右,最大的可达到60 毫米,雄虫略小子雌虫。虫卵小于蛔虫卵,在 50×25 微米左右。壳厚,微棕色腰鼓状,两端有卵盖。在这些毛细线虫的生活史中,封闭毛细线虫是通过将卵排出体外,在卵壳内发育为第 1 期幼虫,然后被吃入,进入十二指肠黏膜内,发育为成虫再进入肠腔。而有轮毛细线虫、膨尾毛细线虫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排出体外发育为含幼虫的卵后,被蚯蚓吞食,发育为第 2 期幼虫,吞食了这种蚯蚓而感染,第 2期幼虫钻入小肠黏膜中发育为成虫,然后返回消化道。感染后可造成寄生部位嗉囊、食道和小肠的炎症、出血,甚至坏死。病禽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瘦,肠炎症状或常作吞咽动作,严重时可死亡。由于本病的虫卵特征性不强,诊断时须将临床症状,剖检发现虫体及相应部位的病变以及粪检虫卵结合,作综合判断。

4 比翼线虫病

    是比翼科比翼属的比翼线虫寄生于气管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本病主要侵害雏鸡,成鸡很少发病和死亡。本病的病原体有气管比翼线虫和斯克里亚宾比翼线虫,但外形和大小相近,虫体均呈红色,头端大,呈半球形,口囊宽阔呈杯状,雌虫远大于雄虫,雄虫以交合伞附着于雌虫位于体前部的阴门处,呈交配状态,形状上呈“丫”字形。雄虫长 2~4 毫米左右,雌虫长 7~26 毫米,卵两端有盖。

    比翼线虫的发育不需中间宿主,虫卵随气管粘液到口腔,或者咳出,或者咽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通过 3 条途径感染:一是感染性虫卵直接被吞食,二是卵孵出幼虫被吞食,三是感染性虫卵被贮藏宿主吞食。禽吞食了这些感染了的贮藏宿主后,幼虫钻入肠壁,随血流移行至心脏、肺,最后在气管发育为成虫。虫卵在蚯蚓体内可存活 4 年多,在蛞蝓和蜗牛体内可活 1 年以上,而野鸟则是隐性感染的带虫者。

    成虫寄生于气管引起气管炎症。幼虫在肺移行时,可引起肺炎、肺溢血,严重的可造成大叶性肺炎而死亡。病禽表现张口呼吸、甩头,有时甩出的分泌物内可带有虫体。食欲减退,精神萎靡,消瘦,最后呼吸困难,窒息而死。幼雏感染死亡率几乎达 100%。

    根据临床特异性症状,结合粪检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也可剖检气管,或打开口腔,在强光下观察喉部有无虫体。虫卵检查须与毛细线虫卵区分。

上一篇: 牛沙门氏菌病及其防治措施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