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牛沙门氏菌病及其防治措施

牛沙门氏菌病及其防治措施

段利雅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畜牧兽医

    牛沙门氏菌病,又称为牛副伤寒。病原为鼠伤寒沙门氏菌或都柏林沙门氏菌,以下痢为主要症状。主要发生于 10~30 日龄的犊牛,表现发热、食欲废绝、呼吸困难、肠炎、腹泻、败血症经过,一般于 5~7 天内死亡。成年牛的症状不明显,表现高热、昏迷、食欲废绝、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病后很快出现下痢,妊娠牛可发生流产。舍饲青年牛比成年牛易感,呈流行性。

1发病原因

    病畜和带菌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由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水、胎衣排出病菌。污染的饲草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牛,鼠类可传播该病。大群饲养时,发病率较高。

    新建牧场引进的感染犊牛是重要的传染源。此外,过度人工化的饲养环境;或为了早期肥育而使犊牛在未充分摄取母乳的情况下就与母牛隔离;长途运输期间,都可能促使犊牛发生感染并促使感染恶化。另外,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好,长途运输、疲劳饥饿、感染内寄生虫、分娩、手术、母畜缺奶、新引进牛未实行隔离检疫等,都可促使该病的发生。

2 发病机理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细菌的数量、毒力、动物机体的状态和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病原菌常经消化道感染,从肠黏膜上皮侵入,到达血液和网状内皮细胞,引起心血管系统、实质器官和肠胃等病理变化。病变的发生同沙门氏菌,与多种毒力因子有关,其中主要的有脂多糖、肠毒素等。肠毒素可导致肠炎和腹泻的发生。脂多糖可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与杀伤作用,并引起宿主发热、黏膜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循环衰竭等中毒症状,甚至休克死亡。

3 临床症状

    成年牛感染后呈现血痢、败血症及妊娠后期的散发流产。常以 40~41℃高热,昏迷,食欲废绝,脉频数,呼吸困难开始,体力渐衰。大多数病例在发病后12~24 小时,粪便中带血块,恶臭,含有纤维素片,间有粘液团或黏膜排出。下痢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病牛可在24 小时内死亡,多数在 1~5 天内死亡。病期延长者脱水、消瘦、眼窝下陷、可视黏膜充血和发黄,病牛有腹痛,妊娠母牛发生流产(从流产胎儿检查可发现本菌)。一些病例可以恢复,还有些牛呈隐性经过,仅从粪便排出病菌,但数天后停止排菌。主要病变为出血性肠炎及肺炎。

    犊牛随着感染菌型不同,病情也不同,3 周龄左右多发。经 2 天或数天潜伏期后,呈现食欲不振、拒食、发热、卧地不起、脱水、消瘦,迅速衰竭。急性病例常于 2~3 天内死亡,尸检无特殊变化,但从血液和内脏器官可分离出沙门氏菌。多数犊牛在出生后 10~14天以后发病,病初体温达 40~41℃,24 小时后排出恶臭的水样便,有时混有粘液和血液。有时死亡率可达50%,有时多数病畜可恢复,病期长的腕关节和跗关节可能肿大,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

4 主要病变

    犊牛的急性死亡病例,多数出现败血症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实质脏器肿大,空肠、回肠弥漫性充血,常见脾脏萎缩及脱水症状。在急性病例的心壁、腹膜及腺胃、小肠和膀胱黏膜有点状出血。此外,还可见肝脏颜色变淡,胆汁浓稠而混浊,肝、脾有时有坏死区,关节内有胶样液体。

    组织学变化主要有小肠卡他性炎症、肝脏网状内皮系统伤寒性结节以及各脏器血栓的形成等。5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应采集病畜的血液、内脏器官或流产胎儿内容物等材料做沙门氏菌分离培养。

6防治措施

    在犊牛自然抵抗力产生之前,分成小群进行饲养管理,可以将由于感染犊牛和污染饲料造成的外来传播途径控制到最低限度,也可减轻其危害。一旦发现病情,及时隔离病牛,停止引进犊牛,采取消毒等措施,尽可能将长期带菌牛检出予以淘汰。另外,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如肌肉注射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1岁以下每次 1~2 毫升,2 岁以上每次 2~5 毫升。

    虽然具有抗药性的病原菌多,但在病初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死亡率。治疗该病可选用经药敏试验有效的抗生素,如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盐酸环丙沙星,也可应用磺胺类药物。但不能使已感染的牛完全清除病原菌。犊牛脱水症状严重的,须使用止泻剂和补液等对症治疗。

上一篇: 畜禽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