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及其防控
郑巍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永安镇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毒,该病毒可长期存活于寒冷、阴暗的环境中,虽然猪是本病唯一易感动物,但猫狗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携带该种病毒,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带来麻烦。笔者现结合自身经验,简单谈谈本病的成因及防控方法,以供各位兽医同行参考。
1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是冠状病毒,此病毒与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密切相关。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猪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有亲和力,而 PRCV则与肺组织有亲和力。这2种病毒在血清学上有交叉反应,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各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但以空肠、十二指肠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含毒量高。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可长时间存活于寒冷、阴暗的环境中,在冷冻条件下稳定。日晒、干燥以及大多数消毒药可灭活这种病毒。
2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的唯一易感动物,但狗、猫、狐和苍蝇都可感染此病毒,并可排毒达 2星期之久。各年龄段的猪均易感,10日龄内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肥育猪和种猪大多能自然康复,病猪和康复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猪体内。该病在新疫区传播迅速,1 星期内可传播给各种年龄段的猪群。在老疫区常呈地方性流行或间歇性的地方性流行发生,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新疫区低。然而隐性感染率很高,常成为仔猪的感染源。
3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的为12~18小时,一般为1~8天,多数病例为2~4天,不同年龄的猪临床症状有差异。
哺乳仔猪常在吃奶后突然呕吐,接着发生急剧水样腹泻,粪便初为白色,随后变黄色或绿色,后期略带灰褐色并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和血块。一般体温不高,部分病猪初期体温出现轻热,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病猪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无光泽,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严重口渴,迅速脱水,很快消瘦,一般经5~7天死亡,也有在 48 小时内死亡。5 日龄以内的仔猪致死率可达 100%,随着日龄的增长致死率逐渐降低,病愈仔猪生长发育较缓慢,往往成为僵猪。
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也较高,常突然发生水样腹泻,粪便呈灰色或灰褐色。发生 1 天至数天后减食、无力,体重迅速减轻,有时病猪出现呕吐,病程约l 星期,但很少发生死亡。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表现为食欲不振,有的呕吐,体温升高,严重腹泻,泌乳减少或停止。一般 3~7 天恢复,极少发生死亡。妊娠母猪和成年公猪感染后常不表现任何症状,少数病猪仅表现轻度水样腹泻,个别妊娠母猪会出现流产,一般 3~10 天痊愈。
4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仔猪胃肠膨胀,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有时在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壁变薄,以致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血管扩张,淋巴结肿胀,肠系膜淋巴管内见不到乳糜。将空肠纵向剪开,用生理盐水将肠内容物冲掉,在玻璃平皿内铺平,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空肠绒毛明显缩短。组织学检查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肾常有肿胀和脂肪变性,并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5实验室检验
可用电子显微镜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法、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包括间接法和双抗体夹心法,固定细胞阻断 ELISA 检测和鉴别抗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抗体,以上述方法中的任意 1 种,结合临床诊断均可确诊。
6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若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验。
另外,本病易与仔猪大肠杆菌病、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猪痢疾等疾病误诊。所以,应做好与这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
7防控
紧急对养猪场和猪舍进行全面消毒,严禁调运猪只。同时,还要做好疫苗注射工作,对于规模养猪场和老疫区,要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免疫。妊娠母猪免疫于产前 20~30 天注射 2 毫升,初生仔猪注射 0.5 毫升,10~50 千克体重猪注射 1毫升,50 千克以上的育成猪注射 2 毫升,免疫期均为6 个月。也可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 - 轮状病毒二联苗进行接种,母猪在分娩前 5 星期和 2 星期进行,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对曾发生过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猪场,应对保育仔猪进行疫苗接种。另外,对于该病的预防,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为防止该病的传入,养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并做好消毒工作。
上一篇: 鸡霉形体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治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