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雏鹅渗出性败血症及其预防

雏鹅渗出性败血症及其预防

郑兴中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镇畜牧兽医站 朱伟才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淡竹乡畜牧兽医站 王金培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畜牧兽医站

1病原

    雏鹅渗出性败血症的病原体是细菌,曾命名为败血志贺氏杆菌,又称鹅渗出性败血症杆菌。在一般情况下,从病鹅的心血、心包液、肝、脾、肺、气囊壁、肾、纤维素渗出液及鼻腔分泌液中均可分离出这种病原细菌,其中以心包液、脾、肝含菌量高。本菌的抵抗力较弱,温度低于 15℃则不能生长,高于 75℃即可将其杀死。该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37~38℃。常用的消毒剂,如 75%酒精 30 分钟,0.5%石炭酸 60 分钟,5%生石灰 30 分钟,对本病原菌具有杀死作用。一般的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和链霉素等抗生素对本病均有一定的作用。

2流行病学

    雏鹅渗出性败血症只感染鹅,在流行初期,只感染 1 月龄以内的雏鹅。在流行高峰期,成鹅也有少数感染发病。本病多发生于每年的冬、春季节,有时在春季流行之后,秋季又再度流行。若雏鹅经过长途运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由于气候变化较大,雏鹅受寒加上饲养管理不善等因素,更易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病初只见个别雏鹅发病,但很快就波及全群的大多数鹅。自然流行一般经 2~4 星期才能停止蔓延。雏鹅的死亡率可达 10%~25%,若有并发症时,死亡率可高达 90%以上。也有些发病的鹅群,病状较轻,很少死亡。

3实验室检验

    涂片染色。取病死鹅的肝、脾压片或挑选经培养后的典型菌落制作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可见本菌呈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大小约为(0.5~1.5)微米×0.5 微米,往往成单个或成双排列,形如双球菌或两极着色杆菌。在含血红蛋白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体较长,常出现长丝状,其大小可达 (7~13)微米×0.5 微米以上。

    分离培养。采用病死鹅的肝脏直接接种。先用普通琼脂培养基培养后,挑选典型菌落接种于巧克力培养基。经 37℃ 24 小时,可见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微隆起具有粘液性菌落。在鲜血培养基上不产生溶血区。在肉汤中生长呈均匀混浊,有少量沉淀物。能溶化明胶,不产生靛基质,不形成硫化氢,石蕊牛乳无变化,对糖的发酵能力差。

    人工接种动物。除鹅以外,家兔、豚鼠、小鼠、鸽、鸡和鸭均不发病。

4鉴别诊断

    鹅巴氏杆菌病的肝脏有针尖大、边缘整齐、灰白色及稍露于肝脏表面的坏死点。此病流行时,可传染给其他禽类,导致大批死亡。病原菌对兔、小鼠有致病力。

    小鹅瘟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肠管发生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形成“腊肠粪”,阻塞肠管。

    鸭疫里默氏菌病也会引起雏鹅呼吸道症状,但在肝脏表面有层很薄、紧贴肝包膜的纤维素性薄膜,小心将其剥离,肝脏表面光滑。

    与毒力低的禽流感毒株引起的雏鹅禽流感则较难区别,都会引起呼吸道症状。当鹅群由毒力较低的禽流感毒株引起时,在不存在并发症情况下,2~3 天内也可波及全群,但死亡率极低,且普遍出现呼吸困难时发出的怪叫声。而本病虽然也发出“咕咕”的声音,但没有普遍的咳嗽、打喷嚏及怪叫声。患禽流感时,气管黏膜充血、出血明显,同时,也有部分病例出现肿头流泪,而本病少见。

5 预防

    除加强饲养管理和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外,据报道,可采取接种疫苗作紧急治疗以控制本病进一步流行和减少死亡。

    将分离出的病原菌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经 37℃培养 24 小时后,制成生理盐水悬浮液,加热至 60℃,经半小时后即成灭活疫苗。每毫升菌苗含6亿个细菌,经无菌检验及安全试验后即可使用,剂量是,每只雏鹅颈部皮下注射 0.5 毫升,有预防本病的作用。此方法是在本病流行的地区,而又没有现成疫苗的情况下使用。

    加强冬季育雏的保温工作,改善饲养条件,控制饲养密度,搞好清洁卫生。及时注射禽流感、鹅副粘病毒病、大肠杆菌病及鹅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油乳剂灭活疫苗。

上一篇: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及其防治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