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及其防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是 I型牛疱疹病毒(BHV- 1)引起的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伴有结膜炎、流产、乳腺炎,有时诱发脑炎等。急性 BRV- I呼吸道感染还可以继发细菌性肺炎。目前,此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乳牛的产奶量,公牛的繁殖力及役用牛的使役力均有较大影响。
1流行情况
20 世纪 50 年代初,以传染性鼻气管炎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最先见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育肥牛群,随后相继出现于洛杉矶和加利福尼亚等地,并命名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有人于 1956 年首次从患牛体内分离到病毒,其后,一些研究者相继从病牛的结膜、外阴、大脑和流产胎儿中分离出病毒。有人于 1964年确认牛鼻气管炎病毒属于疱疹病毒。1980 年我国从新西兰进口奶牛中首次报道该病,并分离到1株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随后经血清学调查证实,我国广东、广西、河北、河南、上海、山东、四川、甘肃、新疆、黑龙江和青海等省市的黑白花奶牛、本地黄牛、水牛或牦牛均有 IBR 病毒存在。在一些交通极不便利的地区,IBR病毒抗体阳性率极高。
2症状及特点
呼吸道感染通常冬季发病较多。该病初发时高热 39.5~42.0℃,病牛极度沉郁,拒食,有多量粘液脓性鼻漏,鼻黏膜高度充血,出现溃疡,有结膜炎及流泪,鼻窦及鼻镜因组织高度发炎而出现“红鼻子”。病牛常因炎性渗出物阻塞而出现呼吸困难及张口呼吸。因鼻黏膜的坏死,呼吸中常有臭味。呼吸道黏膜高度发炎,呼吸速度加快,常伴有深部支气管性咳嗽。有浅溃疡,其上被覆腐臭粘液脓性渗出物,包括咽喉、气管及大支气管。呼吸道上皮细胞中有核内包涵体,于病程中期出现。第 4 胃黏膜发炎及溃疡,大、小肠有卡他性肠炎,有时腹泻可见血染,急性病例可侵害整个呼吸道。重症病例,病牛数小时死亡,大多数病程10 天以上。
眼炎主要症状是结膜炎,角膜炎。表现在结膜充血、水肿,并可形成粒状灰色的坏死膜。角膜轻度浑浊,但不出现溃疡,眼、鼻流浆液性分泌物。一般无明显的全身反应,很少引起死亡。
脑膜脑炎发病牛体温高达 40℃以上。病牛沉郁,随后兴奋,惊厥,口吐白沫,最终倒地,角弓反张,磨牙,四肢划动,病程短促,主要发生于犊牛,死亡率高。
母牛生殖道感染的潜伏期为 1~3 天。病初发热,病牛精神沉郁,无食欲,尿频,有痛感,产乳量下降,阴户下流粘液,污染附近的皮肤,阴门、阴道发炎充血,阴道有不等量粘稠无臭的粘液性分泌物。阴门黏膜上出现小的白色病灶,可发展成脓疱,大量脓疱使阴户前庭及阴道壁形成广泛的灰色坏死膜,当擦掉或脱落后遗留发红的擦破表皮,急性期消退时开始愈合,经过 10~14 天痊愈。公牛感染时潜伏期为 2~3天,病牛精神沉郁,不食,轻症 1~2 天后消退,继而恢复。严重的病例发热,包皮、阴茎上发生脓疱,随即包皮肿胀及水肿,尤其当有细菌继发感染时更严重,一般出现临诊症状后 10~14 天开始恢复。
流产一般为病毒性、接触性呼吸道感染后,经血液循环进入胎膜,胎儿所致。胎儿感染为急性过程,7~10 天即可导致死亡,再经过 24~48 小时排出体外。
3 诊断
可根据病史及临诊症状初步诊断为传染性鼻气管炎病,确诊鼻气管炎病要做病毒分离。分离病毒的材料,可在病牛的感染发热期采取病牛鼻腔中的洗涤物,流产胎儿可取其胸腔液。用牛肾细胞培养分离,再用中和试验及荧光抗体来鉴定病毒。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均可做鼻气管炎病的诊断或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4防治
病牛和带毒牛为主要的传染源,常见于冬季,牛群过于拥挤,密切接触,造成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传播。防止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必须采取检疫、隔离、封锁、消毒等综合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检疫制度,不从有病地区引牛。从国外引进的牛,必须按照规定进行隔离观察和血清学试验,证明未被感染方准入境。发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牛,采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再配合对症治疗以减少死亡。牛康复后可获得免疫力,对未被感染的牛可接种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母牛所产的犊牛血清中可检出母源抗体,有效期可持续4 个月。母源抗体的干扰可影响主动免疫的产生,在牛群免疫时应注意。
上一篇: 犬常见肿瘤及其诊治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