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瘟热及其防治措施
杨纯 吉林省德惠市动物检疫站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犬的重要病毒病,遍及世界各地。特点是双相体温升高(双相热),白细胞减少,急性鼻、支气管、肺、胃、肠卡他性炎症和神经症状。有的患犬腹下皮肤上有湿疹样病变,有的足底过度角质化而增厚,因此,该病亦称“厚足底病”。
1病原
犬瘟热病毒(CDV)属核糖核酸 RNA病毒,为麻疹病毒属成员,有 1 个血清型,亦属于副粘病毒科成员。这种病毒可在犬、雪貂、犊牛肾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中进行培养,也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 (Vero细胞)中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病变。病毒喜冷,对热和干燥敏感。CDV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体水平不能完全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
2 流行病学
犬是本病最易感的动物,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都可感染。凡是犬科动物存在的地方,都有此病发生。断奶到 1 岁的犬不受母源抗体的保护,易感性最高,2 岁以上的犬发病率逐年降低,老年犬很少发病,除犬外,狼、狐、雪貂等均易感。
病犬和康复带毒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康复犬终生免疫。大量病毒存在于鼻汁、唾液、眼分泌物、体液、尿液、血液、腹水中,可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通过胎盘、眼结膜也可传染。本病长年发生,冬季多发,有一定的周期性。在疫苗免疫密度较低或未进行疫苗免疫的地区周期性一般为每 3 年 1 次。本病毒首先在上呼吸道及结膜上皮细胞复制,继而在局部淋巴结复制后被淋巴细胞携带进入血液,产生毒血症。同时,伴有第 1 次发热,此时病毒散播到网状内皮系统,在淋巴器官增殖的病毒被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携带进入血流,产生第 2次病毒血症,并伴有体温升高。
3 临床症状
一般潜伏期为3~5 天,有时达半月左右。病犬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眼、鼻流出浆液性水样分泌物。体温升高呈双相热型,即初次体温升高至39.5~41.0℃,持续 1~3 天,降至常温。病犬精神趋好,恢复食欲,几天后又发生第2 次体温升高,持续 1 星期或更长。在此期间,病犬鼻端干燥,眼、鼻分泌物变为脓性,食欲废绝,常有呕吐发生。病犬若继发肺炎、肠炎,有难闻气味,消瘦脱水。
病犬患有鼻炎,卡他性炎症;结膜炎包括角膜炎、角膜穿孔、虹膜炎,呼吸道有卡他性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胃肠道有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当临床症状出现后 3~4 周龄时会发生神经症状,表现为癫痫、转圈、共济失调、颈部强直、肌肉痉挛,其中咬肌群、脑神经出现节律性颤动。病犬出现肌肉痉挛最后惊厥死亡,有些病例耐过后留有后遗症(瘫痪、麻痹等)。在感染初期白细胞减少,后期继发感染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
4 病理变化
皮肤有水疱性或脓疱性皮疹,脚底角质增生变厚。鼻、咽、喉、眼结膜呈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肺及支气管呈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胃、肠消化道呈现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脾肿大,胆囊扩张,胸腺呈胶胨样并明显缩小。病例略有不同,有的以呼吸器官的病理变化为主,有的以消化器官的病理变化为主。
5 实验室诊断
包涵体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辅助方法。刮取少量病犬膀胱、肾盂、胆管等组织的黏膜,放在载玻片上,滴加 1~2 滴生理盐水,研磨均匀摊成标本片;干燥后甲醇固定 3 分钟,自然干燥后苏木紫染色液加温染色 20 分钟;水洗后,用 1%伊红水溶液染色 5分钟;干燥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包涵体(为红色圆球状,细胞浆为玫瑰色,细胞核为淡兰紫色)。
病毒分离鉴定。胸、腺、脾、淋巴结容易分离到病毒,特异诊断包括中和实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等。抗体检测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中和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6防治措施
原则是采取隔离、对症疗法、支持疗法,采用抗菌素、退热剂等药物。发现疫情彻底隔离病犬,深埋或焚烧病死犬,彻底消毒,使用3%苛性钠、3%福尔马林或 5%石碳酸溶液对被污染的环境、场地、圈舍、用具彻底消毒。治疗可注射单克隆抗体、高免血清、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等。抗菌药物包括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病毒唑、皮质激素、维生素、能量合剂等。
上一篇: 鸡葡萄球菌病的症状及预防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