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葡萄球菌病的症状及预防
1流行病学
本病每年各季均可发生,各日龄段的鸡甚至鸡胚都可以感染,但以 30~65 日龄的雏鸡为多发阶段,地面和网上平养多发且严重。感染病鸡常呈慢性、局部病灶性过程,若出现败血症,可见急性死亡。
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皮肤和黏膜的创伤,但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雏鸡通过脐带感染也是常见的途径。鸡群感染鸡痘,断喙、刺种时不消毒,啄伤、网刺刮伤和扭伤,脐带感染等均可导致葡萄球菌的感染。另外,鸡群过大、拥挤、通风不良,鸡舍氨气过浓,饲料单一,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也会促使本病的发生。
2症状
该病临床表现以败血症、关节炎、皮肤溃烂及雏鸡脐炎为特征。急性或慢性发作取决于侵入鸡体的细菌数量、毒力以及卫生状况。由于病菌侵入机体的部位不同,致病力也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急性败血症型为本病常见病型,典型的症状是皮下水肿,多发于中雏。病鸡常在 2~5 天内死亡,有的发病后 1~2 天内急性死亡。病鸡表现精神沉郁,常呆立或蹲伏,双翅下垂,缩颈,眼半闭呈嗜睡状,羽毛蓬松、无光泽,病鸡食欲减退或废绝,部分病鸡下痢,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稀便。除以上一般症状外,较明显的症状是在鸡的胸腹部、嗉囊周围、大腿内侧皮下水肿,有数量不等的血样渗出液,外观呈紫色或紫褐色,有波动感。局部羽毛脱落或用手摸即可脱落,有的病鸡可见自然破溃,流出茶色或暗红色液体,并与周围羽毛粘连。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背侧、腿部、腹面、翅尖、颜面等,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性坏死和干燥结痂等病变。
慢性关节炎型可见多个关节发生炎性肿胀,趾关节更为多见,局部呈紫红色或黑紫色,破溃后形成黑色的痂皮,有的出现趾瘤。脚垫刺伤引起肿胀,运动出现跛行,不能站立,伏卧,仍能吃食和饮水。但因采食困难,逐渐消瘦,最后衰竭死亡。有的病鸡只表现趾端坏疽,最后干燥脱落,病程多在10 天以上。
脐炎型多是由于新出壳的雏鸡因脐环闭合不全而引起感染。病鸡精神沉郁,体弱怕冷,不爱活动,常拥挤在热源附近,发出“吱吱”的叫声。突出的表现是脐部肿大,局部呈黄红色或紫黑色,质稍硬,俗称“大肚脐”。一般在 3~5 天内死亡,很少能存活或正常发育。
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病中期可出现眼型的症状。病鸡常呈单侧性上、下眼睑肿胀、闭眼,有脓性分泌物粘连,用手分开时,则见眼结膜红肿,眼内有多量分泌物,并见有肉芽肿。有的头部肿大,眼睛失明。病鸡常因不能采食导致饥饿、衰竭而死。肺型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及呼吸困难、气囊炎。
3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情况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
4预防
鸡场一旦发生葡萄球菌病,要立即对鸡舍、饲养管理用具进行严格消毒,以杀灭散在环境中的病原体。药物治疗是防制该病的主要措施,但由于本菌的耐药性很强,对大多数药物不敏感,因此,最好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拌入饲料或饮水中,对全群鸡进行治疗。这是大群饲养条件下发病后主要的控制措施,如果鸡群不大,鸡数不多,也可逐只对病鸡进行治疗。
全场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对发病场区进行一定时间的空置,并严格消毒。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养殖户自身应加强疾病预防意识,完善防疫设施,人员进出鸡场要消毒,同时,要搞好鸡舍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并进行定期消毒,减少葡萄球菌入侵和感染的机会。避免发生外伤,消除感染隐患。鸡舍内安装的网架结构要安全合理,地板网安装要整齐严密,不要有过大的缝隙。网眼要合适,若网眼过大,在育雏或育成的早期,应用塑料网覆盖。捆扎地板网或塑料网的铁丝断端不应有“毛刺”,脱焊的地板网应及时维修。地板上不能有任何尖锐的物体,如玻璃等。在断喙、带翅号(或脚号)、剪趾和免疫刺种时,要做好消毒工作。除了发现外伤要及时处理外,还须针对可能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办法,如避免刺种免疫引起感染,可改为气雾免疫法或饮水免疫,鸡痘刺种时作好消毒。一旦发生本病后,应及时隔离病鸡群,迅速确诊,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及时治疗,并紧急接种本病多价菌苗,是控制本病的关键。
上一篇: 鸡产蛋下降综合症及其防治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