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防治
1病毒性腹泻
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免疫加以防治。由于本病的发生发展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因此,须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把握好仔猪初乳关,增强母猪和仔猪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一旦发病,发病猪应立即隔离到清洁、干燥和温暖的猪舍中,加强护理,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防止病原的传播。在产前 6 星期和 2 星期对母猪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能使仔猪获得免疫保护。由于病毒型腹泻尚无特效药治疗,对于患病仔猪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如投服收敛止泻药,口服补液盐,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等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 (5%~10%) 和碳酸氢钠(3%~10%)治疗脱水和酸中毒,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饲料,加强护理,一般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新必妥”(主要成分为转移因子)30 毫升,“珠康”(外源性干扰素)4 毫升肌肉注射,1 天 1次,连用 3 天。“金方肠毒清”(是以败酱草为主的 21种中药成分)口服每 10 千克体重 2 毫升,肌肉注射每10千克体重 1 毫升,1 天 2 次,连用 3 天。口服补液盐每 5 千克体重 10 毫升,1 天 3~4 次,连用 5~7 天。
2 细菌性腹泻
在饲料管理方面,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产前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及护理。新生仔猪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和及早哺喂初乳,保护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消除各种诱发病因。
疫苗免疫用自家苗针对性好,是目前国内、外用疫苗防治该病较为理想的方法。笔者在部分规模化养猪场对大肠杆菌 K88- K99 基因工程苗和本场自家苗免疫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自家苗免疫保护率(93.1%)较基因工程苗免疫保护率(87.5%)高,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对种母猪在产前 40 天和15天注射本地菌株疫苗可较好的预防仔猪黄、白痢。可用本地苗对种母猪在产前14 天和 28 天各免疫 1次,每次5~10 毫升。连续产仔的母猪,因前 1 胎已在分娩前注射过本苗,故只需在分娩前半个月注射1次,剂量为3~5 毫升,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
通过对规模化养猪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药敏区系的调查,发现临床分离菌株耐药现象十分普遍,且以多重耐药为主。用硫酸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磺胺类等抗菌素,分别选择 1 窝腹泻仔猪用药,及时观察。3 天以内治愈率最高的为最敏感药物,如果治愈率均不佳,可考虑有病毒感染,可使用上文推荐的配方。
3非传染性腹泻
加强饲养,防止营养因子缺乏。妊娠母猪饲喂全价饲料,保持营养平衡,防止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C、维生素 E、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的缺乏,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同时,为使免疫母猪尽可能多地给仔猪提供特异性抗体,可在母猪饲粮中添加维生素 E。配种前 15 天内及妊娠期间,在母猪日粮中加入低分子脂肪酸,可显著提高初乳中的总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而增强仔猪抗御疾病,特别是肠道病原体的能力,减少断奶前肠道疾病造成的损失,防止腹泻的发生。
仔猪出生后,让其及早(15 分钟内)吃上初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同时。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复合酶制剂和生态制剂等,即可预防仔猪营养因子缺乏,又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不足,保持胃内酸度,提高胃内蛋白酶活性,提高饲料粗蛋白的消化率,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加快仔猪生长发育有效的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仔猪出生后及时补铁、硒和维生素E可有效防治仔猪营养性贫血和硒缺乏症,但补硒和补铁应间隔 7 天以上,以防两者拮抗。
减少蛋白质含量,降低日粮抗原反应。一般在 7日龄左右,仔猪开始喂全价饲料,在断奶前每头至少补饲 600 克,使仔猪在断奶前胃肠消化系统得到加强和健全,以适应断奶后采食饲料,尤其植物性饲料,建立对饲料粗蛋白的免疫耐受性,减少日粮抗原过敏反应。也可对饲料进行加工处理或减少日粮抗原物质,如大豆经 65%~70%的热乙醇(78℃)处理后,其抗原作用可大大降低。同时,在保证仔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的条件下,蛋白质水平不能过高,粗蛋白含量控制在 19%以内,即可减少日粮抗原反应,也可减少肠内蛋白质因消化不良造成的腐败和仔猪断奶后腹泻。
上一篇: 蛋鸡白痢的中西医防治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