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疥螨病及其防治
王讳娟 吉林省德惠市大青咀镇畜牧站 魏晓萍 吉林省德惠市动物检疫站
兔的疥螨病又称兔的疥癣病,是由寄生于兔体表的疥螨或痒螨引起的体外寄生虫病,是兔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该病侵袭面广,发病率高,是冬、春季兔的主要病害。其特征是皮炎、剧痒、脱毛、消瘦和高度接触性传染,主要由被污染的兔舍、兔笼、用具及工作人员的衣物和手传播。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多发于秋、冬季节及初春季节,特别是兔舍潮湿、饲养密度大、卫生状况差时,较适于螨的生长、发育及繁殖,从而造成严重流行。兔发病后,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迅速波及全群,造成严重危害。
1病原
兔痒螨寄生于兔外耳道,呈黄白色或灰白色,长0.5~0.8毫米,眼观如针尖大。虫体似椭圆形,前端有个长椭圆形刺吸式口器,腹面 4 对肢,前 2 对肢粗大,后 2 对细小,突出体缘。雄虫体后端有 1 对尾突,前方有 2 个交合吸盘。疥螨主要发生于外耳道内,可引起外耳道炎。渗出物干燥,形成黄色痂皮,塞满耳道如“卷纸样”。病兔双耳下垂,不断摇头和搔耳,还可能延至筛骨及脑部,病兔表现歪头,最后抽搐而死亡。
兔疥螨寄生于兔体表,呈黄白色,长 0.2~0.5 毫米,眼观不易认出。虫体呈圆形,前端有 1 个圆形咀嚼式口器,腹面 4 对肢呈圆锥形,后 2 对肢不突出体缘。疥螨一般由兔嘴、鼻周围及脚爪部发病,使兔奇痒。病兔不断用嘴啃咬脚部或用脚搔抓嘴、鼻等处,严重发痒时前、后脚抓地,病变部出现灰、白色糊状块。鼻梁、眼圈、前脚底面和脚后底部出现皮屑和雪痂,嘴唇肿胀,影响采食,病兔迅速消瘦,直至死亡。
2发病特点
病兔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多发于秋、冬、春季。传染方式为接触传染,健康兔和病兔在兔笼内、运动场等地互相接触传染,也常通过兔笼、饲槽、清洁工具、工作人员的衣物和手等间接传播。各品种兔均易感染,但以瘦弱兔和幼兔最易感染,发病也较严重。
3临床症状
当发生兔疥螨病时,首先发生剧痒,这是疥螨病的主要症状,而且当兔舍温度升高或活动后皮温增高时,痒感加剧。当兔感染疥螨时,先由嘴、鼻孔周围和脚爪部位发病,病兔嘴肿,采食受影响,随后逐渐蔓延至鼻梁、眼圈等部位,严重者形成“石灰头”。病兔不停地用嘴啃咬脚爪或用脚搔抓嘴、鼻孔等处,严重时有脚爪抓地等特殊姿势。脚爪出现灰白色痂皮,并逐渐向周围蔓延,呈现“石灰足”。病兔迅速消瘦,最后衰竭死亡。当兔感染痒螨时,引起外耳道炎,渗出物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塞满耳道,外观呈“卷纸状”。病兔耳朵下垂,不断摇头或用脚抓耳朵。严重时蔓延至筛骨及脑部,引起神经症状而死亡。
4诊断症状
明显的洁疥螨,根据发病季节、剧痒、患病皮肤的变化等可初步确诊。症状不明显的,应采用特异诊断方法。采取病料,兔患螨病时,轻轻刮取兔耳道内的湿性分泌物即可。采取病料一定要在患部与健康部交界处,用手术刀片或其他锐物刮取痂皮,直至微见出血为止。将刮掉的病料装入试管内,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加温,待毛、痂皮等固体物大部分融化后,静置 20 分钟,由管底吸出沉渣,滴在玻片上,用低倍镜检查。或将病料倒在黑色纸上,放在阳光下或微微加热,肉眼即可见到螨虫爬动。
5 防治
预防本病应当搞好兔舍卫生,经常保持兔舍清洁、干燥、通风,饲养密度不要过大。要经常认真仔细观察每只兔,发现病兔立即隔离。伊维菌素,0.2 毫克 /千克,皮下注射;0.15%“杀虫脒溶液”(主要成分为茶皂素、啶虫脒)喷洒,涂擦;溴氰菊酯配成 1∶4 000的水溶液,直接涂擦患处;用 50%辛硫磷乳油剂加水配成 0.1%或 0.05%水溶液涂擦患部。
取烟叶 100 克,剪碎,加水 500 克,浸泡 3~5 天后,用纱布过滤备用。如果妊娠母兔或哺乳母兔患有干爪病,可将浸液装在适当容器内,将有螨的抓浸入其中,每次浸泡3~5 分钟,连洗 3 次,7 天后再浸洗 1次,可避免因治疗母兔而引起胎儿或仔兔药物中毒。
治疗螨病时要认真仔细,全面检查所有病兔,并找出患部,便于治疗。彻底治疗,将患部及其周围 3~4厘米处的被毛剪去,用温肥皂水彻底刷洗,除掉硬痂皮和污物。用 20%煤酚皂溶液刷洗,擦干后涂药。重复用药,必须用药2~3 次,每次间隔 5 天。环境消毒,地面用苛性钠溶液喷洒,笼子及墙壁用乙醇。
上一篇: 猪传染性胃肠炎及其防治措施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